-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铸钢裂纹相关论文
车轮铸钢热疲劳裂纹损伤行为研究何庆复 宋志坤 孙 琰(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
提 要 确定了车轮铸钢循环温度范围与循环次数间幂指数关系。其热疲劳损伤有两种主要形式;在低循环上限温度,表面氧化轻微,形成少量表面氧化腐蚀坑;在高循环上限温度,表面氧化严重,厚氧化膜剥落,大量的氧化腐蚀坑及微裂纹形成,并连接成细长主裂纹。表面氧化对热疲劳裂纹扩展有重要作用。关键词 车轮铸钢 热循环裂纹 氧化腐蚀坑中图分类号 TG115.57
Study on Characteristic of Thermal Fatigue Cracking Damage of Wheel Casting SteelHe Qingfu Song Zhikun Sun Yan(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ycling temperature ranges and the cycling numbers is expressed by a regressive power law equation. Under lower maximum cycling temperature,while the surface was oxidized lightly,the oxidation-corrosion pits were the main damage mode. Under higher maximum cycling temperature,while the surface was oxidized severely and thicker oxide film was stripped,a number of oxidation-corrosion pits and crack linking to each other were the main damage mode. The oxidation of the surface contributed to the cracking propagating,which led to severe damage of the wheel casting steel. Keywords wheel casting steel; thermal cycling cracking; oxidation-corrosion pits 闸瓦制动使车轮内部产生温度梯度并导致热应力场周期性地变化,频繁制动使车轮踏面经受热疲劳损伤,提前报废,甚至导致严重事故,威胁行车安全。因此对列车车轮热疲劳损伤研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理论意义[1]。国内外对车轮铸钢热疲劳损伤研究得很少。本文拟对车轮铸钢热疲劳损伤宏观及微观行为进行研究。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试验用中碳车轮铸钢热疲劳试样如图1所示。列车合成闸瓦制动时车轮踏面温度通常可升高到300℃~400℃,最高可超过600℃[2,3]。考虑列车制动工况以及便于评定铸钢轮热疲劳强度,将热疲劳试验循环上限温度分别定为: 300℃,450℃,600℃和700℃。热疲劳试验是在碳硅棒辐射加热的冷热疲劳试验机上进行。冷却介质为室温循环水。裂纹用精度为10 μm的30倍工具显微镜和精度为1nm的高倍显微镜进行测量。采用日本JSM-6400型扫描电镜观察热疲劳损伤表面形貌。用HRU-150AT型洛氏硬度计测量热疲劳试样表面洛氏硬度。
图1 式样形状及尺寸(单位:mm)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热疲劳损伤试样表面硬度测定 上限温度为300℃、450℃、600℃和700℃所测定的平均硬度值分别为HRC 26.35、26.23、20.33和15.02。经热疲劳后,其硬度值随循环温度范围不同而发生了变化。车轮铸钢试样原始硬度为HRC21。硬度变化规律被认为是与热循环过程中表面氧化及剥落相关。一方面热循环会造成热应力。另一方面,由于表面氧化物与基体热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机械应力。热应力迭加机械应力对表面氧化物剥落有重要作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如图2(a))在小循环温度范围 ( 400℃~20℃ ),表面氧化轻微,氧化皮薄,表面氧化物剥落轻微,有少量氧化腐蚀坑,较完好的氧化膜对增大表面硬度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所测硬度值比原始值稍高。图2(b)表明在大循环温度范围(700℃~20℃),表面氧化严重,氧化膜厚,大面积氧化物剥落,形成大量的氧化腐蚀坑。又由于氧化使表面脱碳,所测硬度比未损伤的基体相对低是合理的。因此,硬度值可表明车轮铸钢在不同温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