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合式棱凸镜控制学生近视发展的实验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组合式棱凸镜控制学生近视发展的实验
朱守群 徐延斌 王道桥(山东省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72000)
【中图分类号】R7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019-02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评价组合式棱凸镜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眼发生、发展的真实的效果。方法 选择年龄在7-18岁之间戴近视眼镜的中小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574人),对照组(551人)。实验组学生在近距离用眼是配戴增加组合式棱凸镜,观察12个月,比较两组眼屈光度变化值。结果 一年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人群近视发展减缓0.50D屈光度;实验组效果是高中生优于初中生,初中生优于小学生;实验组低屈光度段增加比例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高屈光度段增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增加配戴组合式棱凸镜的学生近视眼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没有使用组合式棱凸镜的对照组,且组合式棱凸镜没有对眼睛构成伤害,组合式棱凸镜预防近视眼是安全,有效的,有推广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近视眼 组合式棱凸镜 控制 实验
学生近视眼的发生主要因素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和不良用眼习惯。在当前无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试图利用光学方式减轻眼睛的负担是否是一种途径。以往的做法是单纯凸透镜、双光镜、渐近多焦点眼镜预防近视眼,有一定效果,但不很满意。在考虑眼睛调节和集合三联征的匹配关系时,凸透镜放松睫状肌同时但必须想办法放松眼外肌。组合式棱镜就是依据个体在注视40厘米时调节和集合的刺激和需求量匹配量体裁衣定制。我们将一年多学生配戴组合式棱镜对近视控制情况及对眼睛有无伤害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学生配镜中心门诊病例。年龄在7-18岁之间,经宣传引导家长自愿接受组合式棱镜眼镜着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选择未接受组合式棱镜仅配一副近视眼镜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一般眼科常规检查 排除眼部器质性疾病,剔出显性斜视,弱视。
1.2.2 普通眼镜处方 按照医学验光程序,包括远、近视力检查,原矫正视力检查,托品酰胺快速散瞳,24小时复光,电脑初步验光,综合验光仪初步处方,试镜架进行行走试验、阅读试验及交替看近看远试验,最后确定远用眼镜处方。
1.2.3 组合式棱镜眼镜处方 主要是双眼视功能的测定。包括有远、近隐斜视,AC/A值,调节近点和调节远点,PRA,NRA,调节滞后量等。球镜的确定是在原普通眼镜处方基础上增加正镜,正镜的附加量依据PRA,NRA,调节滞后量确定。棱镜处方的棱镜附加量的确定是依据隐斜量,在生理性隐斜范围内时用刺激集合量作需求集合量,如果隐斜量大于生理隐斜量时进行融像力测定并改变集合量,要求内隐斜符合Sheard准则,外隐斜符合1:1准则。初步处方确定后进行阅读试验30分钟。无异常反应确定最终组合式棱镜眼镜处方。实验组在近距离学习阅读使用组合式棱镜眼镜,同时再选择一副远用眼镜平时戴。
1.2.4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的屈光度变化值,两组的屈光度变化差,眼位改变,以及与年龄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关系。
1.2.5统计学方法 u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观察1125人,其中男生542人,女生583人;实验组574人,对照组551人。近视构成:实验组,轻度近视(屈光度le;3.00D)734只眼,占63.94%;中度近视(屈光度3.25-6.00D)356只眼,占31.00%;高度近视(屈光度>6.00D)58只眼,占5.05%。对照组,轻度近视(屈光度le;3.00D)668只眼,占60.62%;中度近视(屈光度3.25-6.00D)363只眼,占32.94%;高度近视(屈光度>6.00D)71只眼,占6.44%。
2.2 观察12个月屈光度变化均值比较。从表1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轻、中、重3组近视度数增加的均数值。结果是实验组12个月屈光度增加0.34D。对照组12个月屈光度增加0.84D。两组有极显著意义(P<0.01),实验组近视加深度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1 二组12个月后屈光度增加量均数值比较
。
2.3 观察组不同人群构成12个月屈光度均值变化。小学生人183,占31.88%;初中学生人212,占36.93%;高中学生人179,占31.18%。
表2不同人群构成12个月屈光度下降均值变化
。
2.4 12个月后屈光度增加程度的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屈光度的增加主要集中在—0.25D和—0.50D。而对照组屈光度的增加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