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之6.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史学史之6

中国史学史之 杜佑《通典》 题解 《通典》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共二百卷,唐杜佑撰。代宗大历年间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编纂,经三十余年。所记史实,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 食货12卷,选举6卷,职官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 (一说兵刑为一门共八门) (一)杜佑简介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父杜希望,官至鄯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佑以门荫入仕,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辟海滨荒地为良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参与两税法的推行,受到杨炎的重视,也受到卢杞的打击。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去世,摄冢宰(宰相),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唐宪宗元和初,拜司徒,岐国公。杜佑以年老,屡次请求致仕,元和七年(812)六月,始获准以守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赠太傅,谥号安简。 历官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二)《通典》成书的原因 史馆收集了大量史料 杜佑个人的勤奋(“佑资嗜学,虽贵犹夜分读书”) 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杜佑思索焦虑,想尽一切办法来拯救唐帝国的颓势(《通典》序云:“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旧唐书·杜佑传》载杜佑的话:“略观历代众贤论著,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也粗研寻。”) (二)《通典》成书的原因 史志的“局限当代,原委不明”的缺点 刘秩撰写的《政典》不完备 《政典》: 35卷(刘知几之子刘秩撰)(黄帝——唐天宝末) (三)《通典》的内容 《通典》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一说兵刑为一门共八门) 同时,《通典》对于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述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四)《通典》的创新及特点 改变了书志类目的编排次序,开以“食货”为首的先例 创立了典制体通史 设序,议论阐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改进史书自注的方法 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史料 改变了书志类目的编排次序,开以“食货”为首的先例 治道之平在乎行教化,行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通典·自序》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刘晏理财“常以养民(爱民)为先”和杨炎两税法改革影响了杜佑 创立了典制体通史 由纪传体史书中的志发展而成,弥补史志的“局限当代,原委不明”的缺点 设序,议论阐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三种不同表述形式:在有关卷后记中记述“群士议论”;在同卷正文中,记制度沿革和录“群士议论”杂而有之;正文记制度沿革,录“群士议论”附于正文之下 设序,议论阐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凡义有经典文字其理深奥者,则于其后说之以发明,皆云说约曰;凡义有先儒各执其理,并有通据而未明者,则议之,皆云议曰;凡先儒各执其义,所引据有优劣者则评之,皆云评曰,他皆同此。 《通典》卷42礼2 改进史书自注的方法 分为5类: 释音义 举典故 补史事 明互见 考史料 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史料 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事以类想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茲编其渊海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礼典保留三国六朝人的文章 (五)《通典》的史学思想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将施有政”与“经世致用”的思想 从事著述讲求合乎逻辑 批判天命论,重人事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进化论: “汉、隋、大唐……三代莫俦”(职官典) “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食货典) “古今既异,形势亦殊”(州郡典) 重经济——“农者,国之本也”(食货典) “将施有政”与“经世致用”的思想 杜佑编撰《通典》的目的还在于使天下学者、士人读后有所启迪,使他们能知天下事实,通达人间情理,与帝王一起共同来关心国家的命运。杜佑编辑的史书是一本教科书,它帮助、指导士大夫们入仕、为政,从而达到“将施有政”。 “将施有政,有乂(读易)邦家”(进通典表) “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 从事著述讲求合乎逻辑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通典·自序) 批判天命论,重人事 少及 “天意”,多叙人事。 批判李百药等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