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结构分会2006年年会学术会议论文 2006年
杭州雷峰新塔结构设计
吴清郝亚民吴喜珍江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84)
摘簧;为重现杭州西湖十景“雷峰夕照”.保护古塔遗址而建的雷峰新塔,塔身高度约73m,最大柱跨
48m,采用高层类钢框架结构,开创国内采用钢结构建造古建筑之先例。本文介绍了该结构的工程概
况、结梅设计及燕工方案.
关键词;结构设计桩基础 钢结构节点构造
1工程概况
为让西湖十景’雷峰夕照’完整重现。雷峰新塔选择
原址重建。新塔为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仿宋塔,各层楼
面均有平座、飞檐斗拱,塔主体分为塔基及塔身两部分,
中心部位为原有遗址,为跨越遗址,柱对角线最大跨度
遮48m。四周为单跨两层裙房,平面为八边形,与主体
结构连成一体。建筑物总高度约为73m。
主体结构为高层类框架钢结构,采用大直径钢筋混
凝土人工挖孔桩,为解决斜柱传至基础的巨大水平推
力,桩承台之间设置预应力混凝土环形基础梁,塔刹部
分采用钢结构.古建筑装饰构件将传统木构件改为铜制
构件。该工程将钢结构及铜制品应用于造型复杂楼阁式
建筑中,在国内设计尚无先例可循。
雷峰新塔外观精致优美,在遗址保护的同时,营造 圈l霄峰塔实景照片
了一个舒适室内游览空间,古塔风貌与时代特色完美结
合,是文物遗址保护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典范,新塔与西湖总体环境和谐,现在已经成
为杭州市优秀的标志性建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吴清,女·1968年7月出生,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建筑结构分会2006年年会学术会议论文 2006年
2结构方案选择
雷峰新塔的设计,不仅要进行遗址保护,同时要满足参观遗址、建筑立面要求。结
构跨度大,柱对角线最大跨度为48m,楼面活荷载大,同时塔身二层以下柱水平角为
58。,二层以上柱水平角为84。。建筑外装饰多,节点构造复杂,给设计提出较高要求。
塔的下部需跨过遗址,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砖石造塔技术;而当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
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振捣会影响遗址的安全,同时框架梁也不易满足挠度及裂缝的要
求。本工程荷载大、跨度大、层高大,粱柱受力很大,经多方论证,认为采用钢结构是
最为合理的方案。
采用高强钢结构,可减少梁柱截面尺寸,减轻自重.满足室内空间的使用要求,同
时结构延性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所有的梁拄结构构件都是在工厂加工,现场拼装,
避免现场钢筋混凝土支模: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容易保证.能解决场
地狭小及遗址保护的问题;同时钢构件是环保型的和可再利用的,必要时也可以拆除,
也符合国际上文物保护所提倡的“可逆性”原则。
本工程框架梁柱选用Q345,而次粱、楼梯等次要受力构件采用Q235一B。框架柱为箱
形柱;框架粱为焊接工字钢梁:为增加楼层整体性,采用压型钢板一混凝土组合楼盖,
框架梁实际为双向井字钢一混凝±组合粱,平面为八边形,结构抗风、抗震性能良好。
计算软件采用美国REI公司STAADul,该软件不仅有强大的结构分析功能。同时还
可根据现行中国规范对截面尺寸进行检查优化。鉴于结构的重要性,同时采用有限元计
算程序SAPgl进行复核计算,两种软件计算结果符合较好,主要计算结果如表1。
表1结构计算结果
风荷载下 主粱跨中
计算程序 粱柱最大应力 柱底最大轴力
顶点位移 最大变形
STAAD山 50m 65m 201I俨a 9260kN
结构强度计算、整体稳定性及局部稳定性、最大顶点位移、层间变形及主梁跨中最
大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为保证框架梁支座负弯矩区结构稳定,在下翼缘设侧向隅撑。
3地基基础
3.I地质条件
该工程场地属岩溶地区地基,地质条件复杂,上部为灰岩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红粘土,
混大量风化残留的燧石,其厚度变化大,下伏基岩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燧石灰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