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古今演变略考
杨、柳古今演变略考
陈刚
摘要:杨、柳是两种较早进入文学领域的植物,但在岁月的长河中,“杨”逐渐改变了它的本来面目,使今人在面对古人的诗文时常常发生困惑,甚至发生不少以今律古的误解。本文从历代文学作品中摘取各种关于杨、柳的资料,同时融合各个时代的训诂学材料,抽丝剥茧,大致理清了“杨”与“柳”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三处因对“杨”与“柳”演变历史不清而造成的误解。
关键词:柳 杨 杨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了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章质夫杨花词》。通观二文的注释,文中并未对“杨花”一词作出解释,但从全文来看,无疑“杨花”应该理解为“柳絮”。我想起我以前学过的初中旧教材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指出杨树干挺,枝叶向上的特点。而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字典《新华字典》就是这样解释的。“柳树,落叶乔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叫柳絮。”“杨树,落叶乔木,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看来古代的“杨树”与今天的“杨树”的之间的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今天的莘莘学子在理解这两首宋代的词更容易,为此我查证了历代的训诂著作及其他与“杨”、“柳”有关的作品、辞书。
杨树与柳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两种树木,但在它们身上同样也沉积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翻开历代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一些关于杨、柳的文章诗句会不禁地跳入视线,是那么清新又是那样令人困惑。因为用我们今天的知识去解释这些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很显然是讲不通的。试看下文我随手摘录的诗句。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今注》:杨圆叶弱带,一曰高飞,一名独摇。
《庄子》:俄而柳生其左肘。
《齐书》:建武末,青溪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门外杨树。
《隋书》:周初有童谣曰:“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春秋后语》:魏哀王以田需为相,惠子谓需曰:“子善事左右,今天树杨,横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
《世说新语》:蒲柳之质,望秋先陨;松柏之质,隆冬转茂。
以上诸条,均摘自宋人吴淑编撰的《事类赋注》一书中关于“柳”这一词条的历代诗文记载。[1]从中不难看出文中出现的“杨”其实就是“柳”。那我就可以推断,在古代,至少在宋代以前“杨”与“柳”其实是同一种树。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因为在今天已没有人会把杨树当作柳树,而是认为杨树与柳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植物。例如我学过的初中旧教材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指出杨树干挺,枝叶向上的特点。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字典《新华字典》就是这样解释的。“柳树,落叶乔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春天开花,黄绿色。种子上有白色的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叫柳絮。”[2]“杨树,落叶乔木,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3]但是这个假设如果成立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代咏杨柳诗中重复出现的“杨花”、“垂杨”等词语。例如在王维的诗中,就出现不少这样的诗句“杨花惹暮春”、“杨花轻易飞”、“复有垂杨拂酒杯”,还有李商隐《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系画船”。南宋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如果我的假设,即在古代,至少在宋代以前“杨”与“柳”其实是同一种树成立的话,那么,文中的“杨花”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为“柳絮”了,“垂杨”也就可以理解为“垂柳”了。
但光有大胆的假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小心地求证,证明我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为此我查证了历代的训诂著作及其他与“杨”、“柳”有关的作品、辞书。
成书于汉代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的巨著。一般来说,被解释的字见于《说文解字》就可以认为是已识字。《说文》是这样解释的:“柳,小杨也。”“杨,木也。”“柽,河柳也。”[4]
作为我国训诂学筚路蓝缕之作的《尔雅》是这样解释的:“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5]
晋代郭璞的著作《尔雅注》说:“杨,可以为箭,《左传》谓之董泽之蒲。”[6]“河柳谓之河旁赤茎小杨也。”[7]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有不少学者加以注释。唐代陆德明探究诸本,搜访异同,编成 [ 《经典释文》一书,其中就有《尔雅》二卷,但在文中“杨”依旧作“蒲柳”解,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宋代陈彭年等人重新修订了《广韵》,撰《钜宋广韵》一书说:“杨,赤茎柳。”[8]
宋代刑昺作《尔雅注疏》说:“杨,一名蒲柳,生泽中,可以为箭材。”[9]
宋人陆佃著《埤雅》说:“柳柔脆易生与杨同类,从横倒植之皆生。”[10]
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说:“古诗南杨北柳分为二,其合称为杨柳兼杨与柳言之,非杨即柳,柳即杨,一物异名也。”[11]
明代李时珍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届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pdf VIP
- B∕T 37465-2019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履带式强夯机安全要求(高清可复制).pdf VIP
- DB37_T5192-2021:路基边坡变形远程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标准.pdf VIP
- 技术转移过程详述药品.pptx VIP
- Starter Unit 1 Section A(1a-2d)课件人教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pptx VIP
- 2025年度最新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docx VIP
- 丹佛斯FC302变频器网络设置.doc VIP
- 丹佛斯FC-302操作指南90-315KW.pdf VIP
- 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试题(编辑人员专用).pdf VIP
- 西方政治制度00316主观题汇总.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