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
满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清代,满族服装居“国服”地位,在中国服饰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吉林省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吉林省的满族服饰保持了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相邻的各族。(一)发式头饰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是“薙发垂辫”,即在额角两端向头顶引一条直线,将直线以下前颅的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便于山林中骑射。年青人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的小坠角儿,系于辫梢之上,随辫摆动,以为美观。满族人认为发辫是其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格外珍视,在战场阵亡的八族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乡,隆重埋葬。满族女子在成年前,发型与男子相似,到成年待嫁,方始蓄发,或绾起抓髻分列前额,或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背后,辫梢辫根上常缠上一段大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已婚满族妇女的发型多是绾髻,绾至头顶的叫大盘头,额前髻叫鬅头,还有架子头,吉祥头,两把头等。其中最典型的是两把头,即将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发,压在后脖领上,显得格外稳重、文雅。如遇喜庆,接待客人时,在这种发上戴一扇形发冠(俗称“钿子”),多用青素缎、青绒制成,十分典雅,俗称“旗头”、“京头”。平时,一般满族妇女把头发绾到头顶正中盘发,中间横插一根扁方,叫“小高粱头”。也有一种将头发缠在一个铁丝圆形架上,再横插一大扁方,后颈“燕尾”式的叫架子头,俗称“大高粱头”。有时,则不插扁方,只将头发盘髻至头顶。满族妇女喜在发上插有金银翠玉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头簪,有凤头、龙头等形状,珠花簪、压发簪等多种名目。满族妇女喜戴鲜花,就是年过花甲的老妪也不例外。到了春天,妇女儿童还喜在头上插鲜嫩的柳枝,因为翠绿的柳叶是满族古老的女神佛朵妈妈的象征,寓意人丁兴盛。满族还重视耳饰,其先民男女都戴耳环,至清代,只有妇女戴耳环。她们自幼就一耳三钳,成年后也一耳三钳,这是满族风尚的标志。满族信奉的萨满教认为,耳环能守护人的游魂,戴耳环就象征着吉祥平安。满族重视头饰,禁止女子缠足,故有“金头天足”之称。民国以后,满族男子剪辫留短发,或平头或分头。解放前后,个别妇女的“两把头”逐渐简化,已和流行发式相近,只在民族的重要活动中,仍梳传统的旗头,新中国成立后,已与流行发式无区别,唯年老妇女的顶髻至今仍有保留。(二)服装 满族的服装主要有旗袍、马褂、坎肩、皮大哈等。旗袍。满语“衣介”,其传统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衩,束腰、窄袖(有的带箭袖)。旗袍便于骑射,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满族有束腰带之俗,春夏扎镂空丝板带,秋冬扎不镂空丝板带,其颜色,宗室为杏黄,觉罗(爱新觉罗皇室外支五辈之内)束红色,其他多蓝色。百姓则扎布腰带。也有的不扎腰带。箭袖,满语“哇哈”,是满族袍褂中民族特点极其鲜明的部分,其样式为:在袖口前面,接一个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挽起,出猎、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冬天御寒。满族人见到尊者长辈,要将马蹄袖掸下行礼,称为“放哇哈”。满族入关后,窄袖长袍不适合农耕,一度变成喇叭袖,后来又变成窄袖,四开衩变成两开衩,甚至不开衩,下摆由宽大变收敛。但传统的箭袖旗袍是贵族、官员的常服,是一般旗人的礼服。及至晚清,一般旗人已很少穿箭袖袍。但到本世纪30年代,满族仍穿直梳式的宽襟大袖旗袍,男式旗袍下摆至踝,无纹饰,女式旗袍下摆至小腿,衣襟、领口、袖边绣花纹图案。30年代,女式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成紧身贴腰,臀部略肥,下摆回收,长短适度,可以显现女性的曲线美。至80年代,旗袍仍为各族妇女喜爱的一种时髦服装,男式旗袍只在重大的民族活动中穿用。马褂。其式样为:圆领、对襟,“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衩。马褂身袖均较短。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射。清初,马褂流行于八旗军旅,康雍以后,民间作为礼服,并有单、夹、纱、皮、棉多种样式。马褂分短袖、长袖两类,短袖中有对襟、大襟、琵琶襟数种,长袖马褂俗称“卧龙袋”,相传是康熙赐名,一般老年人爱穿。坎肩。俗称“背心”或“马甲”,对襟无领,无袖。满族多套在长袍之外,一方面御寒,一方面也起装饰作用。坎肩式样很多,有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因坎肩穿着方便,既实用又有装饰作用,故流传至今。皮大哈。是满族皮衣俗称。清初,满族的皮大哈很简单,只是将几张大块毛皮稍加裁剪,缝成袍褂护体,一般不褂面。清中叶以后,皮衣的制作精巧美观,常用大块鹿皮拼出花纹,毛朝外。还有一种缺襟皮袍,袍右前襟缺一块,用纽扣扣上,便于骑马,后来成为皇家亲王的行袍。(三)旗鞋 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一种高跟木底女鞋,称为“旗鞋”。旗鞋,有的涂桐油,防雨、水用。木底高跟一般3至5寸,也有7、8寸的,用白细布将整个高跟包起来,镶在鞋底中部,其不着地的部分常用刺绣或穿珠装饰。跟底似马蹄的称“马蹄底”鞋,形同花盆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