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昆明城市河道产汇流特性分析
柏绍光1 黄英2 方绍东1
(1.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昆明分局2.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摘 要:基于城区河道下垫面条件与天然河道差异大的特点,采用昆明市城区河道实测
暴雨洪水资料,根据暴雨成因、径流形成原理、流域汇流系统理论分析城区暴雨空间分布、
降雨径流关系(产流)及汇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下垫面条件
改变后,降雨径流呈线性关系,而洪水过程具有涨落缓慢的特点,由其参数模拟的洪水过程
与实测过程吻合较好,因此,对城区河道洪水计算可采用纳希瞬时单位线进行演算,其精度
能满足城市河道防洪设计要求。
关键词:城区河道暴雨空间分布 产流特性 汇流特性纳希瞬时单位线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市建设Et新月异,建筑占地规模不断向周边延伸,城
区面积不断扩大,下垫面不透水层、路面和弱透水的硬化地面面积所占区域控制面积的比重
逐年提高,其中虽然仍有少部分透水(下渗)区域,如城市街道、公园中的绿化带、草坪
等,其产流特性和天然流域基本一致,但此部分面积所占城区面积的比重甚小,可忽略其存
在。地表城市化的结果一方面是改变了原有地表的地貌特征,导致降落至都市区域内的雨量
除少量填洼和植物截留而耗于蒸腾外,绝大部分直接转化为地表径流汇集到沟渠、管道内,
最终缓慢排入城区河道,从而改变了城区河道流域的产流特性,即产流量大小与土壤前期影
响雨量和下渗率无关,其表现为净雨量增大而径流量增加,时段洪量也随之加大,但洪峰反
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次洪径流系数随不透水和弱透水硬化面积不同在0.55—0.92之间变化,
较同地区天然流域的径流系数增大30%一50%;另一方面是城市统一规划、设计体系日臻
完善,城区排水系统从分散、无序、不规范逐步发展到统一规划设计,其标准由低逐步提
高,排水量集中且量级相应增大。上述两方面条件改变后导致城区河道在较短时段内接纳洪
水量级不断加大,造成原有河道过水能力不堪重负,加剧城区河道两岸经常性发生洪涝灾害
的频次,对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尽管分析河道(包括山、丘区
河道)洪水的方法较多,但由于城区河道所在区域的特殊性,当按常规方法(如实测流量
系列采用频率计算法、推理公式或城市暴雨公式等)推求河道设计洪水时,一方面是存在
洪水资料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存在常规方法不适用和使用有其局限的问题,且计算结果
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大。
基于如上所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城区河道所在区域实测暴雨洪水资料,根据
暴雨成因、径流形成原理、流域汇流系统理论分析区域暴雨空间分布、降雨径流关系(产
·R4·
流)及汇流参数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揭示城区河道洪水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对类似城
市城区河道防洪工程洪水计算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资料及方法
为客观反映研究区域暴雨、洪水特性,其资料以尚能反映当地气候、地理特征,且实测
资料必须要可靠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暴雨成因、雨量站点分布及昆明市城区河道现有资
料情况考虑,本文选用昆明市周边如松华坝、滇池等站及市区如昆明气象站等站共计20个
制断面均为城区)南窑站1995—1998年实测洪水整编成果。上述各站资料已经主管部门审
查,部分还在历次工程规划设计中进行过复核,认为资料质量可靠,且从面上分布情况看,
20个雨量站点分布均匀,基本能反映研究区域内面雨量的空间分布。
分析方法:根据20个站1995—1998年短历时暴雨资料中选择一场暴雨勾绘等值线图,
历时暴雨资料分析场次降雨径流关系;根据1995—1998年雨洪资料按矩法公式计算纳希瞬
时单位线参数,然后根据2002年实测资料采用变雨强单位线进行检验。
三、产、汇流特性分析
(一)暴雨空间分布
大,故选择昆明城区20站该场实测暴雨资料分别勾绘最大6、12、24小时等雨量线图,采
用等雨量线法计算面平均雨量,结果见表1。
表1 昆明城区1997年7月31日一8月1日时、面、深关系表
最大6小时 最大12小时 最大24小时
面积 面雨量 面积 面雨量 面积 面雨量
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