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docVIP

关于《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是钱刚的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忠实地记录了五位矿工的回忆,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这篇课文给广大学生以较为深刻的思索与启迪。但本文亦存在若干似待商榷之处,本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故斗胆涂鸦,以就教于大方。   一. 课文有一句似存歧义   该篇课文正文第一段(该课文中的日期、时间等单独字句未作一段,下同)有:“我们正刨煤,听到轰轰响,抖得厉害”一句,该句中的“抖得厉害”明显缺乏主语,可理解为几种情况:1、大地因地震抖得厉害。2、人因害怕面抖得厉害。这两种理解放在原文中都能行得通。但联系上下文及具体实际上,还是理解为“地抖得厉害”较为妥当。故原句可改为“地抖得厉害”较为合理。   二. 文中有几处标点符号用得似有不妥   第一段中有:“九道巷那儿,煤面子干,落下来,一片尘土,看不见人“一句,其中的第二个逗号用得似有不妥。现代汉语认为:逗号是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逗号用于主谓之间有几种情况:1、主语比较长。2、为了强调主语等。(《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下册,P186)。而上述句子中的“煤面子干”这一主语并不长,联系上下文,这儿也并无可强调之处。故而,这儿用逗号来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恐怕有不妥,如果将此处逗号去掉,改为“煤面子干落下来”则显得较为通顺。   另外,第七段中有:“往哪走?往上?往下?”一句,其中的第二个问号用得似有不妥。黄伯荣、廖序东认为:“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句末用问号”(《现代汉语》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P185)。而文中的“往上?往下?”明显是一个选择问句,意即“往上呢,还是往下呢?”因而课文中将“往上”与“往下”之间用一个问号是不妥当的,应该将该问号改为逗号则较为合理。   三. 文中有两处表述似欠科学   第十八段中有:“从28日一直干到29日下午3点多,整整19个钟头”一句,该句中既然写“3点多”但下面为什么又说是“整整19个钟头”呢?“多”字的解释是:“(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322)。显而易见,在课文中,这个“多”字并不是确指,它是一个概数。而“整整”意思是:“达到一个整数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1605)。也就是说“整整19个钟头”已是比较精确了,因而这里的“多”与“整”便产生了矛盾。联系上下文,若将该句改为“从28日一直到29日下午3点多,大约19个钟头”则较为科学。   另外,第45段之前表述日期一句:“8月9日——8月11日。”该句表述不太科学。课文中的这5位矿工此时已没有任何照明工具了,时间及日期都是靠估计出来的。例如在35段与36段之间有:“8月6日或7日,时间依据:——李宝兴:难走啊,800米,走了总有四五天吧…..”一句,在这一句中对时间的表述用了一个“或”字。而到了45段之前的这一句却精确表述为:“8月9日——8月11日”,下一节还接着肯定:“那是获救前的最后三天”,   既然当时坑道内已经没有任何可计时的凭证了,但为何课文中此处却如此肯定当时日期呢?显然,这样肯定精确地表述当时日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笔者建议将“8月9日——8月11日”改为“大约8月9日——8月11日”;将“那是获救前的最后三天”改为“大约那是获救前的最后三天”。   四. 课文中有一处似显不通顺   课文第46段:“日子变得简单,就是等待。一线希望。老陈说,有人就有救”。其中的“一线希望”在上句中显得比较突兀,特别是原句中的第一个句子,使得“一线希望”在原句中显得“上不着村,下不着店”,读来极不通顺。笔者认为,如果将原句中的第一个句号去掉,则显得较为流畅合理。   五. 文中有两处表述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   第一处是第8段中的:“立槽掏通了。让最瘦小的李宝兴下,他不敢,老陈一脚把他踹下去”   第二处是第28段到31段:   “李:我整不了·····   陈:你他妈真废物!   李:你不废物,你咋不干?   陈:我只能出主意,不能干。”   在教学该课文过程中,上述两处都曾让师生们尴尬边。苏教版教参上对这两处的分析分别是:“李宝兴是一个才17风的新工人,不敢是不奇怪的;老陈是五个人主心骨,自已年老多病,‘一脚把他踹下去’正是为了大家,写不敢,写踹人,不会损害工人形象,也真实可信。”“小李,小王的话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和情急之际出言不知轻重的状况,老陈的话则表现了他的年长身份及为共同利益而焦虑发火的状况。”虽然教参上是如此分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显牵强。诚然教参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课文中的这些极具成人化特点   的表述,并不利于青少年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