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感嗜血杆菌检测案例
流感嗜血杆菌鉴定材料准备 流感嗜血杆菌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诊断流感嗜血杆菌试剂: 诊断血清;流感嗜血杆菌a-f血清试剂盒,乳胶凝集试剂盒, X和V因子试纸片: 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葡萄糖,木糖,乳糖,蔗糖,L-鸟氨酸,L-色氨酸,尿素,等 培养基的储备 :选择性巧克力培养基(CAP),血琼脂培养基(BAP),M-H琼脂培养基. 流感嗜血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流感嗜血杆菌Rd 型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细菌,基因组大小为1 830 137 bp,GC 含量为38 % ,TIGR 确认了1 473 个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 毒力基因:编码脂多糖荚膜的基因、色氨酸代谢有关的基因tnaABC、使红血球凝聚的菌毛基因hifABCDE、黏附素、脂单糖的编码基因等 PCR检测 引物合成Hi 种特异性引物对(Hi- 1、Hi- 2),273bp 文献:van Ketel, R. J., B. De Wever, and L. van Alphen. 1990. Detection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n cerebrospinal fluid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NA amplification. J. Med. Microbiol. 33:271-276. Hi 种特异性引物: H1F: 5′- ACTTTTGGCGGTTACTCTGT-3′, H1R: 5′-TGTGCCTAATTTACCAGCAT-3′, Hi 种特异性引物对(Hi- 1、Hi- 2) 流感嗜血杆菌与副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别 文献:Detection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by 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cation(LAMA) of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 P6 Gene.jpn J.infect Dis.2007,60:55-58 引物序列: F1:5`-AACTTTTGGCGGTTACTCTG-3` R1:5`-CTAACACTGCACGACGGTTT-3`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发展史 嗜血杆菌的原义是“在血液中生长的细菌”,是一类生长需要血液中的“V”和“X”因子的细菌 1892年波兰科学家首次分离。 1897年Grassberger 注意到在血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的Hi 菌落较之稍远Hi 菌落增殖好而直径大,而远离金葡菌的无Hi菌落,这种现象称之为卫星现象。 1931年pittman阐述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特异性抗原是荚膜多糖.依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和抗原性分为六个血清型。 1974年开始在芬兰和美国推广使用Hib多糖疫苗, 1985年美国上市,适用于2-5岁的儿童。Hib 荚膜多糖蛋白结合菌苗(简称Hib 菌苗) 于1987年投放市场,针对18月龄以上儿童 ,欧美国家对出生2 个月的婴幼儿进行Hib 菌苗接种。 1976 年Kilian根据流感嗜血杆菌是否产生鸟氨酸脱羧酶 、尿素酶和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将流感嗜血杆菌分为8个生物型。 1990年Ketel首次利用PCR方法检测流感嗜血杆菌种;1994年Falla利用PCR方法检测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型菌株。 1995年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目前:86-028NP(不可分型),Rd kw20(d型) 流感嗜血杆菌病原学监测的意义(一) 可引起多种疾病 近年来发现流感嗜血杆菌与多种感染有关,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感染对象主要是5岁以下婴幼儿。 在引起肺炎的革兰阴性菌中本菌处于前几位(绿脓假单胞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严重感染者导致脑膜炎。 鉴定困难 因其生长需要V 和 X 因子,且在37°C和5%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加上分离与鉴定等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其分离率一直不高。 流感嗜血杆菌监测的意义(二) 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临床上没有作为常规检验项目,我国对其感染的情况没有确切数据。 国内文献报道的血清型的分布差异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存在着地区差异,标本采集的部位、采集的时间和标本的数量不同,但也不能排除使用的抗原诊断试剂不同和判断上的差异造成的。 文献检索到的流感嗜血杆菌病原分离地区(cnkd) 流感嗜血杆菌分离年代 健康儿童嗜血杆菌分离情况 患者痰咽拭子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情况 流感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 未进行流感嗜血杆菌分离鉴定的情况 国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情况 1943年樊培禄首次报告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2例细菌性脑膜炎病例。 1991-1992年沈舒庄、陆达林、杨永弘等分析我国部分地区细菌性脑膜炎,由Hi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SpringBoot的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oc
- 毕业设计(论文)-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设计.doc
- 房地产 -22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docx VIP
- 四方股份合作协议书(标准版).docx VIP
- ASME B16.9-2012_工厂制造的锻钢对焊管件(中文版).pdf
- 2025年汽车维修工技师(二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变压器油色谱、局放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docx VIP
- 饲料厂安全操作规程.pdf VIP
- 交通标识汇总(全).doc VIP
- 2025届湖北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2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