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席曼诺夫斯基的艺术人生
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0.6-1937.3.29),出生于蒂莫舒夫卡的一个旧贵族家庭,卒于洛桑。十八世纪末波兰被俄国等国瓜分,蒂莫舒夫卡划归乌克兰,但席氏家族的波兰民族意识和情感异常浓厚。席曼诺夫斯基少年时因病造成腿部残疾,小学时在家里学习,后入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901年赴华沙师从诺斯科夫斯基学习作曲,并开始其早期音乐创作。从1905年起,在民族意识增强和西欧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的影响下,他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作曲家、指挥家组成音乐创作集体“青年波兰”,并在贵族鲁波米尔斯基的资助下,举办新作品音乐会,出版乐谱,积极探索波兰现代音乐的发展道路。这期间,他与德奥音乐界频繁接触,并曾一度在维也纳居住。1910至1914年间曾多次出国旅行,先后游览了意大利、阿尔及尔、君士坦丁、突尼斯、巴黎、伦敦等地,对异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席曼诺夫斯基的家庭转移到伊利萨维格勒。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宣布废除过去沙皇同外国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波兰的主权和统治。波兰沦陷123年来首次获得独立,席曼诺夫斯基兴奋地来到了首都华沙。1921年同挚友波兰钢琴家鲁宾斯坦一起访问美国和古巴。1926年,这位自称“我宁可在波兰做平民,也不愿去别处做富翁”的波兰作曲家谢绝了担任埃及开罗音乐学院院长的待遇丰厚的聘请,而出任了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三年后,由于其教育改革遭到重重阻力而辞职。此后虽再次出任新建立的波兰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但为期很短,学院被新任教育部长解散。1922至1937年逝世前的这15年间,席曼诺夫斯基分别居住在华沙和塔特尔山区的疗养地扎克帕内。由于其创作上的成就,他于1930年获波兰国家音乐奖;同年获波兰科拉克夫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晚年为了生活,已经患病的他不得不去西欧从事他体力和精神上都无法承担的钢琴演奏活动,以致彻底损害了自己的健康。1937年,年仅55岁的席曼诺夫斯基逝世于异国瑞士。
根据音乐风格和内涵的特征,可以大致将席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期(1914年至20年代中期)和后期,但各个时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风格技法上往往是彼此交错和相互融合的。
早期
1905年之前创作的最早的一批作品中,较为重要的有:为钢琴而写的九首《前奏曲》(1900),4首《练习曲》(1904),《波兰民歌主题变奏曲》(1904)和《第一钢琴奏鸣曲》(1904)。在这些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其同肖邦音乐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又具有受到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音乐明显影响的痕迹。这鲜明地体现在席曼诺夫斯基早期钢琴音乐中所具有的那种既抒情又富于展开潜力的旋律进行,充满内在张力的和声语言,以及极富诗意的、细腻的钢琴音乐织体中。1910年前后创作的《第二钢琴奏鸣曲》(1911),歌剧《哈吉特》(1913),特别是《第二交响曲》(1910)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19世纪末期德奥音乐的迷恋和所受到的强烈影响。歌剧《哈吉特》在题材上显然是受到了里夏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的启示。它将圣经旧约中的情节加以发挥,使它与当代西欧带有唯美、颓废倾向的新兴起的文艺思潮相适应。这种题材处理方法和风格技法的运用,可以说与夏里德?施特劳斯异曲同工。《第二交响曲》是作曲家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虽然只有两个乐章,但却是一部构思缜密、结构宏大、情感内涵严肃的作品。一个基本的音乐主题贯穿在整部交响曲中,它从抒情、温和、秀丽的形象开始,经过漫长的、充满矛盾动荡的发展,最后以严峻、壮丽的面貌,在全曲的尾声中复现。瓦格纳“特里斯坦”式的充满紧张力度的半音化和声,玛克斯?瑞格式的复杂、精密的复调语言,夏里德?施特劳斯化的丰富、浓密的配器风格,这一切都在这部交响曲中巧妙地综合起来并加以发挥,形成席曼诺夫斯基这个时期典型的交响音乐风格。这部作品于1911年在华沙首演,反应冷淡,批评界甚至刻薄地批评它是离开了波兰音乐传统的“模仿瓦格纳和夏里德?施特劳斯声音的笨拙的鹦鹉”。这种艺术造诣虽高、但却具有浓厚德奥气息的音乐,受到民族意识相当强烈的波兰音乐批评界的冷遇,是意料之中的事。
中期
二十世纪10年代后期,席曼诺夫斯基接触和钻研了法国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特别是结识与他同年的斯特拉文斯基,使他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趣味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摆脱对德奥当代音乐的迷恋而转向法国的印象主义音乐。对西西里岛、阿拉伯、非洲等异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加速了这种转变。这个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有:3首钢琴音诗《浮雕》(“女妖之岛”、“卡利普索”、“瑙希卡”1915),三首小提琴、钢琴音诗《神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