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南谭氏宗祠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探析
湘南(郴州、永州、衡阳)古民居群落庞大,历史悠久,特别是宗祠大门,作为家族的门户形象,形式丰富,特色鲜明,宜章谭氏宗祠堪称典型。谭氏宗祠位于郴州市宜章县天塘镇,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其间两次局部修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门由门楼、檐顶、斗拱、雕花梁枋、门框、门墩(当)、户对、及其戏台、匾额组成,集中体现了湘南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建筑文化思想和安居生活理念,同时也记录了社会、家族、家庭的兴衰历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本文拟以此为线索,对湘南宗祠大门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作一初步的探析。
一、 民族文化传统与地方生活理念的有机结合
谭氏宗祠大门为门楼式建筑(图1),门楼宽9.3米,进深8米(外部门廊5.7米)。门楼由单歇山檐顶,七层如意斗拱、雕花枋、雕花仿月梁、柱、石础、雕花户对、门框、石鼓门墩(当)、石门槛、门扇及戏台等构成,梁枋、大门上分别镌刻和悬挂着“三策世第”、“谭氏宗祠”匾额。正如楼庆西先生所说,宗祠,作为祭祖议事之处,关系到“保佑子孙的兴旺……要增加全族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宗祠建筑往往是全族聚居的村落中最美观、最壮丽的建筑。”[1]湘南古民居大门一般辅建有宽敞的门楼、或门罩、门斗等建筑形式,并相互构成为大门的整体。谭氏宗祠既保持着湘南古民居大门建筑装饰的一般特点,与中原的宗祠大门和当地家居房屋大门相比,又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特色。
其一,深厚的传统底蕴。谭氏宗祠大门的建筑装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精髓。如:谭氏宗祠大门门楼采用传统的木结构“斗拱”建筑形式,宽大的屋顶,厚实的梁柱,榫卯相连,经过曲面、曲线、屋檐两边上翘的处理,结合本体与雕板的装饰,体现出“如鸟斯革,如翠斯飞”[2]的气势与神韵。显示出与传统建筑结构理念的通源性。
其二,独特的审美追求。谭氏宗祠大门在具体处理上与中原的宗祠门楼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而体现出独特的风格,表现在:(1)门楼梁柱及结构的差异性。一般门楼为两柱单层进身,而谭氏宗祠门楼为四柱双层,并都有雕板、藻井装饰,流线美感更强。(2)大门位置设计的差异性。其它地方门楼里面“如果有戏台,那么戏台设在正中,大门设在两边,”[3]而谭氏宗祠的戏台设在大门正上方。(3)斗拱细节的差异性(图1局部放大图)。“斗”通常为方斗形,但此处为圆葫芦形,“拱”也由传统的“弓”形变为“挑”状。此外图案和雕刻手法也突出了本地的内容、形式特征等。这种建筑集中表现出“墙倒屋不塌”的寓意,加之厚实的木门框、户对、石门槛与门前的状元石和大门、中门各置的一对抱鼓石及其直通三进的大门形式的映衬,显得精致、雄伟而大气。(4)气势规模和工艺以及结构上的差别。家居房屋大门多为门斗式或门罩式,在规模上追求务实,在形式上追求工整、细腻、灵巧。而谭氏宗祠大门的外观部分,显得梁枋粗壮厚实、结构繁复多变、装饰丰富华丽,雕刻大气(粗细结合),远观气势规模宏大。
其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湘南自古多雨多灾,潮湿、闷热的气候与环境,极易产生“瘴气”。史载:“光绪十四年戊子夏大水秋大疫死数千人。”[4]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了湘南家居房屋的大门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更强调与地理环境的和谐性与实用性。如:大门门槛、门墩高,面子宽而平坦,这就便于人们在闷热和易涨洪水等灾害性气候中坐卧纳凉、遮阳避雨,也为村民交流、休憩提供理想的场所。而结实的门套,高而厚重的门墩、门槛,从形式上展示出宗祠雄伟的气度与威严;从实用上看具有阻挡自然、人为灾害(猛兽,虫蛇,山洪、泥石流、匪患等)的功能;从意识上还体现出挡“煞”的思想理念。因为频繁的灾难,使湘南先民们产生了“信鬼神好谣祠”[5]的思想、行为,具有强烈的辟邪求吉的愿望。如:户对直接采用辟邪卦图图案,这在其它地方宗祠建筑中还未曾见过。这种追求也体现在谭氏宗祠大门及村寨选址与朝向上。宗祠由谭氏秀才创建,坐北朝东南位于高坡上(门前空坪高丈余),高地有利于观察和防御各种灾害;朝东南有利于采光,调整室内空气和防寒;同时大门朝向还具有引领村寨房屋风水方面的道家色彩。古有“南王北臣”之说,宗祠的正南方有突兀的高山相堵,大门为此朝向偏了东方,为勘正方位,谭氏宗祠门楼斗拱中特安置了木雕朱雀(图1局部放大图),朱雀代表南方,《楚辞#8226;惜誓》就有“飞朱鸟使先驱兮”之说,因此,朱雀之设,具有“为我先导”的朝南引领的意味。
二、家国思想与宗族观念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而流长,长盛而不衰,与其家国思想和宗族观念密不可分。
宗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写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入国人骨髓。这在宗祠大门的建筑装饰上也有鲜明体现。如:谭氏宗祠门楼额枋的“三策世第”牌匾及其宗祠门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