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西苗女服装刺绣符号刍议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由于分布面广,各部落之间互不统属,故服装形制、刺绣符号等不尽相同。此文仅涉及湘西吉首、花垣苗女服装刺绣符号。
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装宜分男女”之后,男女服饰差别不仅拉大,而且男子服装与汉族差别极小,而女子服饰仍然保持传统款式:无衣领、满襟、过腰较大而长,衣袖较大而短,裤脚较大。衣服、裤脚刺绣符号基本上保留原始模样。所不同的是,长统花裙改为扇形短裙。
苗女服装刺绣内容及花色,可以千差万别,但颈项圆形符号,以及衣襟、衣袖、裤脚、围裙等处的装饰符号是统一不变的模式。这种传承模式,萌发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崛起了吏官文化,尤其在人文领域,一切以周王朝为中心,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而楚国则继承发展了灿烂的殷商巫文化的传统,这一传统优势经与苗族地域的巫文化吸收使之发扬光大,从而焕发出超群绝世的艺术创造力。同楚国其他地域一道,苗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服饰文化。屈原的《九歌》,在反映沅湘一带苗族祀神歌舞时,对其舞服进行了描述:“灵偃蹇兮姣服”(《东皇太一》),“华彩衣兮若英”(《云中君》),可见其舞姿“偃蹇”,舞服艳丽。而民俗事象必然折射苗族服饰的“彩色斑??布”。及至在历史长河的服饰流变中,大部“彩色”被彩色丝线刺绣符号所取代。但其文化属性为非科学的心理映象。因此,这种观念文化,不以抽象形式,而是以形象或符号出现。即刺绣形象与彩色布构成模式符号,正是苗女服装刺绣符号的一大特征。“在艺术中,符号就是思想的具体感性基础的袒露。〔苏〕鲍列夫,《美学》,第48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86.6)”
原始符号是原始文化的载体。有的是实用兼表意符号,有的是纯表意符号,有的一符多义,蕴含的信息量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因此借用符号学的研究与手段,多角度辨析刺绣装饰符号之谜,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衣服刺绣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即胸部和两袖。先谈胸部刺绣符号。
1.文字符号
衣胸刺绣装饰呈几何形符号,攻克这类原始符号之谜,在学界尚属起步阶段。“别以为几何形纹饰符号是原始人的不经意所为,或仅仅是出于审美的装饰。其实几何形纹饰符号是史前文化符号的象征体系,内涵原始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应用论。(张劲松,《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第13页,燕山出版社,北京,2001.3)”
衣胸装饰之主绣花带(图1)呈几何形状,酷似甲骨文“河”字(图2)变形纹样,状若弯曲的河流,具有河字的象形与会意特征。绣女叫它“大花河干”,旁边较小的绣花带叫做“栏杆花瓣。”其形状及“河干”、“栏杆”均指河流或流域走栏。因此,依据象形文字、形象、以及口口相传,可以认定这几何形是甲骨文“河”字符号。可见这种文字符号,绝不是古人的随意之作,或仅仅出自纯审美动机。故河字符号具有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采撷相关文字符号、表达某种意义,用以装饰生活环境或衣物,在古代已经司空见惯。“中国文字,源于象形艺术,衍六书,既尽文字之用,而其结构仍不失艺术之价值,对于今世病其艰于流通,然中国一切艺术,无不基于文字。(邓散木,《篆刻学》,第一章、第一节、第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78.3)”这说明古文字形义符号,用于服饰、只少有如下意义:一是提高其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二是借助其象形特征,表达某种深层的历史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破解河字符号之谜呢?我想应该涉及到苗族发祥的有关历史背景。
河南大汶口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三千七百年前――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苗族居住于黄河、江淮流域一带,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由于常年战争,苗族经历了七次大迁徙,形成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以南蛮为主体,融合三苗、仡颛之一部,组成了湘西苗族。
民族大迁徙历程,初始是沿黄河而下,兹摘抄民族史诗中几句苗语所指黄河及沿岸地名的诗句:“从务穹稀下去/从务穹萨下去/从务穹浓下去/从务酝下去……”(龙生庭等,《湘西苗族》,第120页,(《吉首大学学报》,吉首,1982.3)。从古到今,人们从声情并茂的咏唱中,深切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大迁徙,表现出民族的黄河情结。
情结。荣格最早使用,他认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后被弗洛伊德所采用,他认为情结是一种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
因此,甲骨文河字符号折射出湘西苗族的黄河情结。
然而,我们又不能将河字符号“情结”化。服装刺绣,毕竟离不开审美装饰动机和效果,要从美学高度、观念文化和一符多义去辨析。凡符合《易经》阴阳、方圆、三才思想的装饰符号(观念文化),就是顺天时地利,就是大美。
2、与《易经》相关的符号
古人认为生易同源。不研易不足以生存和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