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牙形玉饰的发展与演变
牙形玉饰的产生是由古代一种锥形实用器发展而来的,在古代这种锥形实用器又名。《说文?角部》:“,佩角,瑞瑞可以解结。”早期服装不用纽扣,皆以绳带系结相连,解衣释服则多借助于弯角形完成。的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原始的应系动物的獠牙或质地坚硬的一端尖细的弯形骨角充当,后来才出现人工制作的弯角形骨质、玉石质的。文献所见的至迟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礼记?内侧》:“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左佩纷、刀、砺、小、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大、木燧。”郑玄注:“小,解小结也。貌如锥,以象骨为之。”可见早期的是成人或已婚少年佩于腰间用于解结的实用工具(亦称作事佩),后世逐渐演变成腰间佩饰而淡化了实用解结功能。缘于承载的上述原始解结功用,后世演变成腰间佩饰的又被人们引申赋予了标示佩戴者能够“解烦治乱”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隐喻内涵。
玉则是以为祖型加工成的弯角形玉佩,早期的玉应具有实用解结和佩饰两种功能。江苏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一件玉(图1)被研究者认为是目前所见最早玉的弯角形器,体扁平,一端尖细一端粗阔平齐,中部略细,上下部位三出状或弧状镂空,末端镂孔可用平穿绳系结,琢磨加工工艺已十分复杂,表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玉并已具备了佩饰功能。
商代的玉出土的不多,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地区。从安阳地区出土的资料可知商代的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横截面呈椭圆形,一端尖细一端宽阔平齐,中部以深琢的宽平凹槽间隔成两部分的长条状器。如人面纹玉(图2)顶部刻出人的面部,下端尖细,有明显的使用的痕迹。兽面纹玉(图3)上部纹饰用兽面装饰,下端尖细,有使用的痕迹。一类为片状,首部多雕刻成传说中的神话动物龙的形态,下部为较宽的尖部。如河南安阳出土的龙首玉(图4)上部刻画出龙的形状,下端尖细。河南三门峡国君夫人孟墓出土的一件商代晚期王伯龙首玉(图5),通长9.2厘米,宽2.5厘米,厚0.8厘米。青玉,细腻温润。两面纹样相同。体呈角状弯曲,上部以双钩阴线雕作龙形,龙首前伸,臣字目,斜眼角,张口躬身,宝瓶状角贴脊,龙腿前曲,双爪着地,尾上卷。龙身饰回纹,龙尾饰单排重环纹。中部束腰,下部饰三组变形蝉纹,间以平行线纹两周。龙尾处有一圆穿,下部外侧刻有“王伯”二字。
西周时期出土的玉分布不多,仅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有出土。这时候的玉从出土的资料来看大多数为装饰用的玉饰,实用形的玉逐渐减少,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君墓出土的西周玉(图6),体弯曲成半圆形,体表阴刻双线螭龙纹,穿孔位于中部近龙首的一端,佩戴方式较特别。另一件为河南三门峡国君夫人孟墓出土的虎形(图7),长9.3厘米,宽2.6厘米,厚1.2厘米。体下部截面呈椭圆形。上部虎首向下,中部内凹,尾部有钝尖。上部虎身饰阴线虎纹,下部无纹饰。虎卷尾处有一穿。
东周时期出土的玉不仅分布广,而且形制变化大,质地上也有突破。玉表面纹饰变得丰富多彩,动物纹样开始增多。形状发生了一些变化,分为片雕和牙形,外加少数的镂空之作品。河南省淅川下寺出土的玉(图8、9、10、11)取材丰富,形制多样,美轮美奂。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出土牙形玉(图12)长9.3厘米,厚0.3厘米。体扁,口部穿孔,龙身边缘起廓,中间饰多个浅浮雕简化龙纹,黄褐色,带黑斑,弯曲较甚,粗端琢成较为具象的龙头,尾端呈尖状。龙头及龙身上的浅浮雕龙纹局部加琢纹,雕工甚为精致。另一件牙形玉(图13)长7.4厘米,厚0.3厘米。浅黄绿色。龙头作张口吐舌状,龙身稍弯曲,龙头较为抽象,尾端平齐。弧弦与头身之间有一纹带作分隔,尾部末端残断不全。玉(图14)长6.6厘米。白玉质,有褐斑,状似细长的兽牙,截面呈椭圆,上段有一孔,顶端琢成榫头状并加穿孔。江苏吴县严山春秋晚期吴国王室用玉窖藏。卷云纹弯角状玉,体扁平,较宽阔的一端向外延伸出两对称足状物,形构甚是特殊(图15)。战国玉承袭前代同类器的一些特征,但器形及雕琢技法有了变化,如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地出土的玉(图16),体扁平,一端透雕成尖嘴状龙首,一端龙尾尖细,龙身饰斜线绳索纹,龙嘴后侧钻琢一扁圆孔用于穿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的一件薄片状卷曲龙形战国玉(图17),龙首、躯体部多处透雕,龙眼处透钻一小圆孔用于穿系,尾分叉,末端尖细,整器完全没有了传统玉的特征,而成了一件雕琢繁缛精细、纹饰生动华美的艺术品佩器。重庆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出土的龙形玉(图18)则形态修长而纹饰极简。
西汉玉的构图与雕琢技法,一部分因袭战国同类器遗风并进一步向制作工艺复杂化、形制设计多样化、纹饰构图装饰化的方向演变;另一部分则器形、纹饰趋于简约而不事细部雕琢。如陕西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的龙形玉(图19)极娴熟地运用了复杂精细的透雕、阴线刻圆雕技法,雕琢成了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