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座城市的N种记忆.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座城市的N种记忆   上海人   陆元敏的摄影作品      上海人是陆元敏这些照片唯一的主人公。说到上海人,过去的就是大亨、政客、商贾、红伶、冒险家、鸳鸯蝴蝶、夜色撩人;而现在的,白领、小资、海归、CEO,新天地流光溢彩,陆家嘴车水马龙。都说上海是风花雪月的,人们似乎总是津津乐道于上海的享乐细节,虚构放大着跌宕起伏、来历不明的神话故事,如果不沉下心细看,难免会无视那贴肤痛痒的人生。陆元敏毫无假借地带领我们去亲历最具体的人性和生存,他必须让上海人在命运中一步一步地令人信服地走过。   这些照片保存了1990年至今这个重要转型期间普普通通上海人的生活常态和精神面貌,目光、衣饰、街道、建筑、神态举止、居家环境,这些碎杂绵密的细节丰满、滋润,承积了之前一百多年的人间烟火,在剧变中已显湮没之相。凡摄影的皆已过去,可偶或从那遗烬里闪出瞬间灵光,就足以让我们心弦为之一动,而陆元敏,应该就在那酣畅呈现浸染透彻了的片刻里,忘其所以。      城 景   郑知渊的摄影作品      “冷”, 2007年秋天,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一家咖啡馆里,郑知渊盯着手提电脑屏幕里的这些彩色照片,这个字眼他说了好几遍。   郑知渊的这些新作没有判断和决定,摄影的可贵之处正是直觉,这样的直觉足以像风一般穿透整个城市,这可真冷。我们只需把这些照片想象成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个个舞台场面,这强化了摄影的戏剧化元素,有利于为我们读者营造外在的视角,而郑知渊则好像是戏剧故事里的人物,他在舞台上自顾自地展现内在的感受。这种感受或许谈不上有什么深度,却可能是某种更宏大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那些戏非常繁复、热闹,甚至五彩纷呈,但同时也非常简明、非常沉静,非常的冷。         记忆之城   孙骥的摄影作品      孙骥认定他作品里这些上海老工业厂房、仓库和设施非常的“modern”(现代)。他眼里的“modern”,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讽、匡正和逾越。在城市改造中的摧枯拉朽大拆特拆之前,在这些老东西成为遮饰扶持当代文化的外包装之前,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用相机镜头收集这些城市的肖像了。   在孙骥的这些拼贴作品中间,我们可看出他对经典山水绘画理念的致敬与取法:最大限度的稀释透视,把画面构建成二维的平面空间,意味着作者更注重主观的心理空间而不是客观的物理空间,同时,这样的平面化,又因为充分利用黑白灰色调的微妙变化,整合建筑的各种形状,进行抑扬隐显、疏密有度的安排,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他将思绪、境遇的纷杂轨迹精心编织起来,以丰富的奇想使之达到整体的充实、壮阔。   工业曾是上海的信仰和身价,抽去了工业,关于这座大城的记忆就散了骨架、失了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讲,孙骥镜头里的不仅仅是几幢相关的建筑,它们亦是人的生活与命运之地。   值得记忆的自然是值得缅怀的。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对此这样说过:“它和过去建立联系的途径,主要不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问题,而是通过让我们祖先的情绪、信仰与心态世界起死回生的热切欲望。这种史学的秘密首先是情感的秘密,它将过去视为我们现在的镜像,但是这一镜像也就是我们的现在。”说的多么好!      青少年沙发   刘一青的摄影作品      刘一青,又叫青头一。典型的80后。摄影是刘一青成为青头一的方式,是空气、水、光线和自由散漫;照片是青头一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是她对世界的反馈。她图像世界里的居民被命名为青少年。那些青少年的眼睛,有的看着镜头,有的看着别处,有的茫无焦点,最终都是看着自己。所有的眼睛对世界都构成了疑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能待多久?我在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即便是装模作样的迷茫故事,我也敢肯定他们知道:他们所在的是注定将转瞬即逝的乐园。这是真实的近乎告慰式的宣泄与惦念,其间遍布裂隙,闪烁着青春的阴影。   刘一青拍出了这一切,她照片的内涵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混杂、拼贴、乖谬冲突,风行的后现代视阈在中国依然表达着现代性焦虑: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来自“天上”,他们预设的超越性眼光俯视“人间”的杂乱无序。这些青少年滋长于此,进行着一些琐碎的人间事务,自恋或者被恋,充满人世的欢悦、缭乱和脆弱。      实实在在的美好   傅好文的摄影作品      Howard W. French 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傅好文。作为纽约时报上海分社的社长,他的主要工作是写文章,喜欢读好文章、希望写好文章。其实他还能拍摄好照片。比如这些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照片。      大洋彼岸的傅好文来上海好几年了,他喜欢上海。在这些照片的语言中,作者没有伶牙俐齿的侵略性,也没有低回婉转的自恋,他对世事人情有谦恭的好奇心和富于生活智慧的观察力,他善于看,善于沟通,为此他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傅好文想用镜头留下这些普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