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发展PPT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发展
一、秦汉的百戏与角抵戏
1、概述
2、秦汉的百戏和角抵戏
“戲劇 ”,两个字都是从“虎”从“戈”和从“刀”。
最早的角抵戏是蚩尤戏
据 《述异记》说:蚩尤是个头上张角的怪物,“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汉代成都击鼓优俑
蕲县东汉优俑
重庆东汉侏儒优俑
“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鲜红的果子挂满枝)。总会仙娼,戏豹舞罴;白虎孤瑟,苍龙吹篪(chí,古乐器)。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逶蛇(婉转);洪厓立而指挥,被毛羽之纤丽。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3、最早的剧目《东海黄公》
张衡《西京赋》云:“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4、汉代相和歌辞(歌舞小戏)
“丝竹相和,执节者歌。”即一人执节而歌,一人弹弦,一人吹笛。
《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公奈何。”
霍里子高、丽玉、丽蓉
《陌上桑》
二、汉以后的歌舞戏和优戏
1、概述
1)、统治阶级的提倡
梨园: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戏曲祖师爷:
2)中西交流频繁:
琵琶以及关于琵琶八十四调理论的形成,对后世戏曲唱腔的宫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歌舞戏
《大面》——《兰陵王》:
大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面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唐崔令钦《教坊记》)
《拨头》
“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迭。”
表演提示是:“戏者批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踏谣娘》
“北齐有人姓苏,(鼻加包)鼻,实不仕,而自号‘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怨,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迭,旁人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崔令钦《教坊记》)
《苏莫遮》
“……《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 (《一切经音义》 )
6、《秦王破阵乐》
梨园弟子
3、优戏
优戏的类型:一,弄参军;二,弄假官(假吏);三,弄孔子;四,弄假妇人;五,弄婆罗门;六,弄神鬼;七,弄三教。等等。
优戏大成:参军戏
优人戏弄参军的起始,唐人段安节追溯到东汉,说是馆陶令石躭犯有贪污罪,汉和帝因为他有才干,不舍得给他判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乐府杂录》)。
《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倡优”类引《赵书》曰:“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入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著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馆陶令。’斗擞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1)、戏中的“参军”一词已失去了官职的含义,而衍化为脚色名称,其中一个叫参军,即那被讽刺的对象,比较愚笨迟钝;戏弄参军的叫苍鹘,比较伶俐机敏。
2)、参军戏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两个演员相互问答,以滑稽讽刺为主,在科白、动作之外还加进了歌唱及管弦伴奏。
4、五代优的承启
李存勖和《刘山人省女》
三、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
罗马文化(两汉到南北朝)和印度文化(自西汉张骞通西域起)的东传,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尤其是后者。
1、西域表演艺术的东传
西域乐舞涌入中土
2) 印度梵剧东渐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和回鹘(突厥)文的发现。
说明了佛教剧本在新疆地流传方式是:
梵文->吐火罗文->回鹘(突厥)文->汉文
3)西域艺术对于戏曲的影响:
提供了艺术成分,包括曲调曲律、乐器
刺激了舞剧、叙事文体和音乐结构的发展。
我国北部胡人异族与汉族文化长期交融方促进了宋元杂剧与南戏的成熟、繁荣与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