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内瘘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内瘘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钟丽娟 李宪超 李雪 郭丽霞 孟桂亿 王利萍
(成都康福肾脏病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对透析患者高位内瘘发生皮下血肿进行原因分析,有效进行预防及护理,指导今后高位内瘘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发生的高位内瘘发生的皮下血肿5 例,给予护理干预。结果:皮下血肿的发生与内瘘不成熟、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患者自身原因、护士穿刺技术等有关。结论:高位内瘘血管条件特殊,穿刺要求技术高,血透患者出现皮下血肿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医护人员必须提高责任心和穿刺技术,正确拔针及按压,加强高位内瘘的宣教,才能有效地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内瘘再通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高位内瘘;皮下血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218-02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通道”,而高位内瘘多发生于前臂内瘘失功能后无法再建立内瘘的患者。故保护好高位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长高位内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透析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1.临床资料
采集我科室2014年~2015年高位内瘘发生皮下血肿5例进行分析。其中2例发生于透析过程中穿刺针处发生皮下血肿,2例发生于拔针后动脉端迅速出现皮下血肿,1例高位内瘘严重皮下血肿,发生于下机回家后按压穿刺针针眼的棉球移位,血肿面积5cmtimes;8cm,皮肤颜色青紫,肿胀有硬结,患者主诉肿胀处疼痛。现对上述5例高位内瘘皮下血肿进行原因分析并浅谈护理体会。
2.皮下血肿原因
2.1 内瘘因素[1]
过早使用的内瘘静脉壁薄而脆,压力大易损伤血管导致血肿的发生;上臂脂肪组织较多,血管位置较深,穿刺难度增大;上臂肌肉松弛,血管没有明显支撑点,易发生皮下血肿及出血;上臂动静脉内侧进行穿刺时,此处的神经末梢丰富,痛觉灵敏,穿刺时可因为疼痛而避让,引起穿刺部位血管的移位。
2.2 护士因素
2.2.1长期定点穿刺形成静脉???样扩张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导致局部压力大。
2.2.2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前没有进行充分评估,特别是新瘘,一次不成功反复穿刺更易发生皮下血肿。
2.2.3高位内瘘逆向穿刺。穿刺与拔针时,操作者由于体位及惯性原因,不能正确掌握力度容易导致失败。
2.2.4透析结束后压迫不当,拔针动作粗糙,穿刺针没有拔出来就重压血管穿刺处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引起血管穿孔使皮下渗血血肿或者拔针时棉球压迫位置不准确,只压到表皮穿刺点,没有压到血管穿刺点,导致血液从血管壁针眼流入皮下形成血肿;压迫力度过轻或过重都会造成皮下血肿;棉球移位致使穿刺点按压错位;
2.2.5拔针后没有对内瘘进行观察,对内瘘的维护宣教不到位。
2.3 患者自身因素[2]
患者对内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患者衣袖太紧,穿刺时上臂暴露不充分;拔针后活动过度,致使按压棉球移位或者拔针后压迫时间不足,过早松开绷带或过早放下衣袖致使棉球移位;没有支持点极易发生皮下血肿,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差。
2.4 透析药物因素
患者本身贫血,透析过程中使用抗凝剂,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3.预防及护理
3.1 加强内瘘宣教,告知患者松压脉带的方法。生活中不能负重。并告知患者血肿发生后如何紧急有效的止血消肿。
3.2 掌握高位内瘘使用时间,不可过早使用内瘘。
3.3 穿此前正确评估内瘘,进针前要确认血管方向,切勿盲目进针。进针后勿在组织中来回探找血管损伤血管;高位內瘘穿刺尽量避免在同侧肢体上找动静脉穿刺点,避免加重血肿。
3.4 正确拔针
高位内瘘压力大,压迫的方法不当会大大增加出血。所以透析结束后,用无菌纱布叠成1cmtimes;2cm大小压迫穿刺点将针轻轻拔出,压迫15~20min,按压力度以不渗血又能触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病人离开后告知其多观察,待针眼完全不渗血后再揭开纱布,新瘘患者首次拔针后观察30min确认止血后再离开。
3.5 建议顺血流量方向穿刺,易于压迫,可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3]
3.6 有血肿的内瘘暂停使用,避免加重损坏。
3.7 皮下血肿发生后的处理[4]
①拔针后发生的血肿,立即用大拇指按压针眼及上下方血管压迫止血,抬高手臂促进血液回流。冰袋冷敷肿胀处20~30min,减少渗血。再给予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湿敷(可消炎去肿);也可用新鲜土豆片外敷血肿处,再用喜疗妥外涂3~5mm厚,沿着内瘘血管轻轻按摩5~10min,可加速皮下血肿的吸收,促进血管软化,2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