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件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课件二.ppt

第二节 传统音乐的构成 三、宫廷音乐 1,典制性音乐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尊严。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凯歌乐等。 2,娱乐性音乐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精心挑选、加工。改造之后,供统治者欣赏、娱乐。它包括燕(宴)乐、行幸乐、吹打乐等。 四 宗教音乐 1、佛教音乐 一方面,佛教音乐促进了说唱音乐的发展 另一方面,佛教音乐引进了一些新的乐器及乐曲。木鱼、钹(俗称镲) 咕噜咕列佛母心咒 伊藤佳代 2006-03-07 准提佛母心咒 伊藤佳代 2003-12-04西藏 绿度母心咒 伊藤佳代 2002-12-04 观音心咒 伊藤佳代 2002-11-01 心经 - 般若佛母心咒 伊藤佳代 2001-12-0 药师佛心咒 伊藤佳代 2000-11-17 美丽的咒语 伊藤佳代 1999-10-26 金刚心 伊藤佳代 1998-12-11 西藏文殊咒 伊藤佳代 1998-07-03 专辑曲目:   1.吃斋念佛   2.海上莲花   3.一句阿弥陀佛   4.欢乐歌   5.洗心尘   6.梦幻人生   7.感激   8.甘露   9.断口业   10.观音菩萨在心中   11.随喜自在念佛 2004年01月 唱经给你听之一.顺心 因此更美丽 2004年02月 唱经给你听之二.安心 发现了勇气 2004年03月 唱经给你听之三.快乐行 所以变快乐 2006年04月 唱经给你听.佛心 2、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修行法事、纪念法事和斋蘸法事(做道场)中配合使用的音乐。 它具有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徒对本教的迷信与崇敬等作用 道教音乐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 第三节 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线性思维的旋律 西方音乐更着力于表现多声部纵向的和声关系,其音响富有立体的效果。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即以旋律的横向伸展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旋律线条的流动性。 二、融于审美之中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即融于审美之中的节奏。被赋予如此丰富内容的“节奏”也就不再像原本意义上的节奏那样,有规则、均匀的时位感,而是在听觉的基础上随着情绪,随着自然之律,较自由地进行。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由于恒常的与诗舞处于有机的统一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诗舞的特点,尤以诗词对音乐的影响最大。 在乐与诗相互制约、融和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为音乐的诗化阶段。其二为诗的音乐化阶段 四、色彩斑斓的音色美 音色即音品,它是指一件乐器或一位演唱者的嗓音所固有的独特色泽与品位。优美的音色,常给人以如醉如痴的陶冶和精神美的享受。 我国民族乐器按其制作的材料,可分为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简称“八音”。 曾侯乙编钟 谭盾创作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 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 最后,应该承认,我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不够系统、科学、严密。并带有中国理论共有的“玄”的色彩, 它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伦理化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重视不够。不适当地赋予音乐艺术过重的政治教化的负担。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境界 一、中和:原是儒家“中庸”思想在音乐中的反映,后经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所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和”的概念最早见于公元前 773 年史伯的 《 国语 · 郑语 》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和六律以聪耳”,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在两百多年后的 《 左传 · 昭公二十年 》 中,齐大夫晏婴将史伯“和”的观点加以继承发展,他提出“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 孔子要求音乐的情感表现要适度而有分寸,在音乐审美时,内在的情感体验应保持“中和”的状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等都是儒家“中和”思想在音乐中的直接表述。 孔子好雅乐而恶郑声 郑声冲击了当时的正统雅乐 , 造成了 春秋未期的“礼坏乐崩“。因此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