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2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2
2011年 4月 JournaIof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Apri12011
心理契约违背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启示
阳 林 ,杨 莉
(I.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契约违背概念 、内容结构及其后果与调节等方面评述 了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
研究的现状 ,指 出其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能为我国学术界在该领域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对改革
开放 中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
关键词 :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维护
中图分类号 :C962;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03(2011)02—0034—06
一 、 引言 Levinson等 (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 的个案研
心理契约理论源于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而组织行 究 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 “未书面化的契约 ”,是组织与雇
为学关于心理契约 的研究始于对组织行为 的理解方面 。 员之间相互期望 的总和 ,强调心理契约产生于双方关系的
最早 由 Argyris(1960)提 出 心 理 契 约 的概 念 ,随 后 一 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 。
Levinson(1962)、Schein(1965、1978和 1980)、Kotter Schein(1965、1978和 1980)h3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
(1973)分别对心理契约进行 了概念化 的界定 ,到 2O世纪 存在于组织成员之 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 的期望 。他将 心
8O年 代 形 成 了 以 Rousseau(1989)和 以 Herriot与 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并强调这种未 明确书
Pemberton(1997)为代表的两大学派 ,心理契约违背则主 面化 的契约关系 ,在组织 中是行为的重要决定 因素。
要集 中在概念 、违背过程及原因和后果的研究中。在现代 Kotter(1973)[4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
社会 中,高速度 、快节奏 的生活方式使个人 的价值观念发 织之间的一种 内隐契约,并把双方关系 中一方希望付 出的
生着剧烈的变化 ,崇 尚短暂性 、临时性的契约关系和 自由 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 。
化随意化的生活态度 的个体逐渐增 多 。因此心理契约 这些概念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
(psychologicalcontract,即对雇员与组织双方责任和义务 种未书面化 的契约 、内隐契约或者期望 ,是雇员和组织双
的交换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 ,却没有 明确说 明 “究竟谁是主
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更是成为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 观理解 的主体”。于是 2O世纪 8O年代后期 出现 了对心理
的一个热点。基于此 ,本文着重对心理契约及其违背早期 契约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并产生了学派之争 。一派 以
理论研究作一些总结,以期能对心理契约理论广泛应用于 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和Morrison等人为代表,强
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 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
观理解 ,被称之为 “Rousseau学派”;另一派则以英 国学者
二、心理契约及违背的涵义与结构维度 Guest、Conway、Herriot和Pemberton等人为代表 ,强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