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河流相薄砂体油藏描述方法研究.pdf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河流相薄砂体油藏描述方法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河流相薄砂体 油藏描述方法 冯德永宋艳芳魏红梅张明振 摘要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上段是胜利探区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储层以曲流河沉积所形成 的曲流抄规为主,油气富集与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从基础资料研究人手,总结了储层的地震反 射特征;提出了砂岩速度小于围岩速度的观点;利用了振幅、频率综合反演储层厚度的方法;开发 应用了多参数及人工神经网络、相干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油藏描述技术;并对砂体的含油气检测 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引 言 河流相薄砂体油藏在实际勘探开发工作中是广泛存在的。胜利探区就有孤东、孤岛、埕岛 三个亿吨级大油田,其油藏主要蕴藏在河流相薄砂体中。这些薄砂体是由曲流河沉积的曲流 沙坝相互叠置而形成的,厚度多为5~12m,物性较好。由于曲流河改道频繁,沉积砂体在纵、 横向上变化均较大,且连通性复杂。在目前井距条件下(1~2km),不连通砂体占大多数;在已 描述的砂体中,两井同时钻遇一个砂体的约占14%。并且由于曲流河沉积严格受古构造(古 环境)的控制,造成了空间上砂岩分布的不均衡性。这种差异和不均衡性为储量的计算和油藏 工程的设计带来了不便。如何准确地确定储集层的有利发育相带、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其相互 关系对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基本地质特征 1.沉积特征 上第三系馆陶组可分为馆下段和馆上段。馆下段为大套的含砾砂岩夹薄层泥质岩层,为 辫状河沉积;馆上段为曲流河沉积,主要有河道、堤岸和泛滥平原三种亚相[1】,其中河道亚相 中的曲流沙坝是曲流河沉积砂岩的主体,为主要的油气储集体。岩性为细砂、粉砂岩和泥岩互 层。具正韵律沉积特征,泥岩发育,砂泥比20%~40%,为典型的“泥包砂”组合,自然电位曲 线多呈钟形和指形。 2.构造条件 大型潜山披覆构造是形成上第三系整装油田的必要条件,如埕岛、孤东、孤岛油田等;在构 造斜坡部位也可形成较富集的构造一岩性油藏,如老河口油田等。 3.成藏条件 上第三系油藏在披覆构造背景下,不同的构造部位,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各不相 同。“网毯式”立体运移模式的建立【21,拓展了该层系的勘探空间。主体带在潜山背景上以形 一55— 成披覆构造油藏为主。宏观上,油藏受构造控制,表现为构造高部位油层发育,低部位较差;微 观上,主要受曲流河砂体控制,砂体发育处油层亦厚。断层作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 分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断层两侧局部富集。在斜坡部位,则往往形成构造一岩性油藏,如 老河口油田。总体上,上第三系油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油藏规模大,含油井段长,往往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整装油气藏; (2)油气聚集往往以披覆构造或鼻状构造为背景,油层为多个或多期河道砂体的叠加,但 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边界,以构造一岩性和岩性油藏为主; (3)油藏的富集受储层发育程度的控制,纵向上多砂体含油,横向上叠合含油连片。 三、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及描述方法 1.速度特征研究 速度(特别是层速度)是油藏描述的关键性参数,它直接影响到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的精 度和可靠性。 以老河口油田为例,在对所有井的声波曲线进行研究时发现,已完钻的主探沙河街组的桩 106等多口探井,表现为砂岩速度明显大于泥岩;而馆上段油层却相反,为泥岩速度大于砂岩。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泥浆浸泡引起的。根据分析,该区上第三系馆上段泥岩中蒙 脱石含量较高,如埕岛油田馆上段其含量为69,2%,孤东油田为49.2%,孤岛油田为39%,其 遇水迅速膨胀,导致泥岩速度降低,造成了馆上段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的假象。分析桩106 短、影响很小,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地层速度的变化,泥岩速度为2700m/s,砂岩的速度为 30天后,进行一次测井,然后刮壁,进行油基泥浆测井,从两次测井曲线对比看,砂岩速度变化 2700m/s,两者相差500—600m/s。 对埕岛、孤东等地区的常规钻井和速钻井的对比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该区上第 三系馆上段砂岩速度小于泥岩速度。 2.地震反射特征 反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