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as
突触前N元兴奋 ↓ 兴奋(AP)传到N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 前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轴突 ↓ 以出胞方式释放递质入突触间隙 ↓ 递质到达突触后膜 ↓ 与后膜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结合 ↓ 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跨膜移动 ↓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突触后电位) ↓ 后电位总和,如去极化达阈电位,始段爆发AP 机制: 突触前N末梢释放递质 ↓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 ↓ 后膜对Na+和K+(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 ↓ 突触后膜处Na+内流(主要变化) ↓ 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传递过程) 电变化: 突触前N元兴奋(AP) 化学变化: 轴突末梢释放化学物质(递质) 电变化: 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突触后电位) (如为兴奋性突触传递产生的EPSP总和使 膜电位去极化, 突触后N始段爆发AP)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传导的速度:有髓快于无髓 直径大的传导快 4、神经传导的特征 局部电流学说 跳跃传导 5、神经传导的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局部电流学说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方向: 静息时:细胞膜外正电位,细胞膜内负电位 (外正内负) 兴奋时:细胞膜外负电位,细胞膜内正电位 (外负内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局部电流的形成: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 局部电流回路: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跳跃式传导 局部电流只能在发生兴奋的朗飞结与邻旁安静的朗飞结之间形成,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结处产生 施万细胞:(Schwann cell)环绕轴突所形成同心圆板层 神经元轴突 髓鞘 郎飞节 Nf传导兴奋与突触传递兴奋的区别 特征 Nf兴奋传导 突触兴奋传递 传布方向 双向 单向 疲劳发生 相对不疲劳性 易疲劳 周围影响 绝缘性 易受影响 能否总和 否 能 节律改变 无 可改变 其他 完整性 延搁一段时间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演变 神经系统的进化 人的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演变 神经网 神经节 神经索 脑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1)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脑分为:延髓、脑 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六部。 2)周围神经按解剖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 经:12对,脊神经:31对; 按功能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和运动(传出)神 经。 1)感觉神经又分为躯体感觉神经和内脏感觉神 经; 2)运动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 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植物性神经,包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