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年县新闻培训班上的发言稿.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XX年县新闻培训班上的发言稿

在XX年县新闻培训班上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叫xx,是xx镇的一名教书匠,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和大家相聚,也非常感谢宣传部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前天,樊科长、付科长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在这讲一点儿,我一再推辞,说实在的,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坐在台下听别人讲一点儿,跟别人学一点儿,可一直没这个机会。也许大家都知道,走进教育那块地,作为教师,其实就是和学生签订了卖身契,和职业良心签订了卖身契,谁会把那些嗷嗷待乳的学生丢一边,去参加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务正业”的培训呢!这些年来,我没机会参加过这方面的培训,比如xx日报举办的培训班,咱县内宣传部举办的培训班等等,一路走来,都是自己在瞎折腾,好多事连我自己都没弄明白,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没有什么“阔论”可以“高谈”,也没有什么“秘籍”可以奉献给大家,只是结合自己新闻写作的经历,和大家一起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首先我们一起分享几个与新闻写作有关的词语吧:  我要分享的第一个词语是“灵敏”,这个词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灵活明锐”。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爱好者,首先要有灵敏的嗅觉。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就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必须要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当今社会,并不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要是天天都有一个“柴小女”出现,那恐怕要死很多人的;处处都是“崔兵义”,那咱们的崔兵义也就不能成为感动xx十大人物。大凡世界,凡人挤挤。我们身边大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捕捉“新闻点”。  09年我从一个同事讲到“一个随时有可能被清退的编外教师考大专”的消息挖掘到了张彩青的感人事迹。我写了“编外女代课教师张彩青的故事”后来被中立张部长发现,我们和河南日报、xx日报记者联合采访了张彩青——河南日报:“编外女教师张彩青痴心育人二十载”报道了她的事迹,河南电视台采访了她把她推为XX年温暖中原10大人物候选人,张彩青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XX年xx日报:“张彩青:痴心育人20年一半老师一半‘娘’”人民日报:“编外女教师痴心育人二十年一半老师一半娘”;中国青年报“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苦乐年华没有体育设施张彩青老师就带领孩子们玩游戏”,张彩青开始登上各大媒体;XX年中央电视台采访了她把她推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并被评选为最受关注的乡村教师;XX年张老师又被评为感动xx10大人物等。  去年,一朋友告诉我在鱼贯口村有一个村子只有两家三个人,我出于好奇就去采访了这个恐怕是全中国最小的一个自然村,写了“大山里的创业路”,发表在xx日报上,这篇通讯报道受到全书记的特别关注,派人去看望了那位大山深处创业者。  其实,平时生活中,处处留心皆新闻,无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宾馆酒店里、散步聊天的时候,我们的神经都应当随时处于采访状态,只要我们真正用心与新闻写作,不愁找不到新闻的素材。  我要分享的第二个词是“勤奋”。天道酬勤,成功的花浸透了奋斗者的汗水,这道理都懂。可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怎样做到勤奋呢?我觉得,一要腿勤。我很欣赏“好新闻在路上”这句话,平日里多深入基层,乡村小路上与熟悉朋友的邂逅相遇,田埂上与农人的亲切攀谈,农家小院里庄稼人的温馨私语,都能激起新闻写作的灵感,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是我们写作的源源不断的活水。明公李馆长经常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有机会多和农民拍拍话,心里格外美。在和他们拍话的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那种原汁原味的质朴美,既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积淀了写作的素材。多年来,利用星期天和假日,我走遍了xx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也采访到了不少让人感动的真人真事。前年我在油桃沟听人讲起了“王小女的故事”觉得挺感人的,一个不到28岁的年轻女子守着高位截瘫的丈夫,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和幼小的孩子,这要付出多大的耐心,尤其在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少妇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遇到这个情形,有弃夫而逃,离婚的,也有不安心伺候丈夫,可王小女应是坚持下来了,把丈夫的身体伺候的很好,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通过采访,我很感动,就写了“王小女:用爱担起一个家”,在xx日报上发表了,不少网站也转载了;今年,桃花节的时候,在油桃沟里我见到了坐在轮椅上兜售奇石的马亚波,他们夫妇俩利用旅游旺季这个商机,又卖起了奇石,销售很不错,于是我就深入他家里采访了王小女的丈夫,这个马亚波身残志不残,虽然坐在轮椅上,可家里的大事都还是他指挥着,每年怎样种桃卖桃;冬日里怎样雇人种香菇;包括这收奇石,加工卖奇石,都是他的主意,前几天我看门前又摆了不少树根,卖给了那些搞根雕的人。于是我就从他这个角度写了一个身残志不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