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泡球蚴病的诊疗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脑泡球蚴病的诊疗体会
哈米提 库尔班 吴克欣 刘强(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神经外科 新疆伊犁 835000)
【中图分类号】R5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085-02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易累及肝、肺等脏器,脑包虫病少见,其发病率仅占包虫病的1%-2%,脑包虫病又称脑棘球蚴病,可分为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病,前者又称包虫囊肿,较多见,诊断方法明确,而后者脑泡球蚴则少见。我科2001年-2009年共收治脑泡球蚴1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3-51岁,平均32岁,病程15天-1年。
1.2民族:哈萨克族6例,维吾尔族2例,回族1列,汉族1例。
1.3感染史:全部人均有牲畜接触史,6例病人以往有过肝包虫切除术史(其中4例病人入院前吃阿苯达唑片具体不详。)
1.4临床症状:癫痫6例:头痛、头晕3例,走路不稳、肢体麻木1例。
1.5辅助检查:入院后均行头颅CT平扫及增强MRI扫描检查示脑泡球棘蚴单发,6例脑泡球棘蚴与肝泡球棘蚴并存外,其他均无其他部位的泡球蚴,腹部B超及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包虫免疫测试7例呈现阳性。
1.6病变部位:脑泡球蚴8例在额顶及颞顶的脑实质内,1例脑泡球蚴在脑室内,1例泡球蚴在颅骨内,最大直径8cm,最小直径4cm。
2.结果
手术全切除脑泡球棘蚴8例,术前症状缓解效果满意:1例脑室内泡球蚴病手术后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1例颅骨泡球蚴死于颅内感染。术后患者每日口服阿苯达唑800毫克3个月随访6例无复发,2例失访。
3.讨论
脑包虫病是由于人体感染接触棘球绦虫病引起的脑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如新疆、内蒙、甘肃、青海等地,病人有狗、羊等牲畜密切接触史,其病程缓慢。往往是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癫痫等典型症状时才被发现,易延误诊断。而罕见的脑泡球蚴病诊治更为复杂。
脑内泡球蚴病常原发于肝脏,可通过浸润扩散,血液循环以及淋巴转移等多种方式转移到脑寄生。并无限制向外芽生繁殖,形成多个小囊泡,呈现蜂窝状,囊泡内含胶样物。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和炎症细胞浸润。
故脑脓肿、颅内肿瘤、室管膜瘤等这类病变的CT及MRI表现与脑泡球蚴相似,鉴别有一定困难。需结合主要临床症状。流行病史、包虫免疫试验、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分析,从而再为手术前确定手术方式及手术中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收治的10例脑实质泡球蚴病例居住在农牧区,有羊、狗畜生亲密接触史,首发症状为癫痫、头痛、头晕以及一侧肢体无力,头颅CT显示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实行肿块,外援可见多个小泡,MRI表现为菜花状强化具有特征性。以往有肝包虫病史,包虫免疫试验阳性。
脑泡球蚴病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CT显示实性肿块,外周密度稍高于中央密度,其中可见“小泡征”,斑点钙化较为常见,病灶周边强化明显,可见明显水肿。MRI表现为多发病灶,灶周围明显水肿:多发聚集小,断面呈“蜂窝状”或“葡萄状”,T1W1或T2W1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小囊泡避明显环状强化,一些单囊壁伴有束状小囊泡或已种植潜在生长泡球蚴ct及mri检查易忽略。术中见泡球蚴呈类圆形,不规则椭圆形,与脑组织边界清楚,有多个乳突状突起,灶周围伴有胶质增生。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一种凝胶状基质。许多原头蚴及坏死组织。1例脑室内泡球蚴MRI检查可显示内菜花状小囊泡,T1W1像呈长T1信号影,1例颅骨泡球蚴病发现头部肿块,CT征象局部颅骨内有数个大小不等骨质缺损,以颅骨为中心,向外生长的多囊性低密度占位,手术证实颅骨缺损内囊嵌有数10个大小不等的泡球蚴。
脑泡球蚴病具有进行性生长并引起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疾病,文献报道增长速度约为7-9cm每年,根治性切除是脑泡球蚴病的唯一疗法。脑泡球蚴病的生长部位以及多囊性是外科治疗的难点。根据病灶位置及体积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前根据CT/MRI等精确定位,手术创口和骨窗要足够大,分离时应小心仔细,一旦暴露病灶,将脑棉放于病灶与脑组织之间,保护好周围脑组织,防止囊液外漏。在病灶四周与脑组织间用冲洗器注入生理盐水,待囊肿漂浮起来完整切除。对于囊肿残腔处理应用2%双氧水消毒后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对于难以定性的囊肿,应避免盲目穿刺抽液,以免囊液引发严重过敏性休克及术后包虫全脑脊髓种植等并发症。对于体积较大的病灶,摘除囊肿后注满生理盐水,置入一根硅胶管行外引流,防止术后脑移位及颅内积气引起感染。对于位于脑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