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边城》中的生命理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边城》中的生命理想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承载着作者的生命理想。这里面既有他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对故土山水的热爱,也有着对现实的担忧和无奈的恐慌。小说经历了从“地域故土”到失落“理想家园”的重新建构过程。《边城》既是沈从文本人真实的写照,也融入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生命理想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在我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亚洲周刊》曾评选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在单篇小说中排名第一。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练和沉浮,《边城》的文学光辉依然璀璨,而其夺目的原因在于《边城》中所承载的沈从文的生命理想。即使在当今时代,《边城》带给我们关于美好过去与现实未来的冲撞,依然给予我们触动和思考。   一、对乡土文化的眷恋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描述的是其从小长大的湘西在二十世纪初的社会风貌,小说中作者怀着对湘西故土的无比热爱,不仅写出了湘西优美恬静的风光,更通过人与事展现了湘西朴实、善良、纯粹的人情世态。在《边城》中所有的人物都被抹去了人性中粗糙的一面,而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老船夫的善良淳朴,翠翠的空灵执着,船总顺顺的练达开明,大老的仗义诚笃,二老的谦顺精明以及杨兵马的忠诚无私。甚至连河边的妓女都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自我,可以说整部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用最完美的一群人构建了一个自足独立的世外桃源。   这种骨子中对故土的深爱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沈从文1922年满怀求学和文学的热情来到了大城市―北京,然而冰冷的城市并没有为他敞开怀抱,文化的差异、社会的现实都让沈从文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以及边缘化的苦楚,对故乡的怀念和深爱也尤为强烈。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又一幕“乡土故里”的迷人和魅力,从中传达着他的思念。第二湘西文化哺育了作者,在沈从文的身体中流淌着湘西文化、苗家文化以及土家文化的精髓,这决定了沈从文对乡土文化留恋的深情。尤其是创造该部作品的1934年初,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阔别18年后重新故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令他对乡土记忆中的美好不断逝去的产生了浓重的悲悯。那些曾经是他引以为豪的净土,已经被都市文明及其其所带来的庸俗所浸染,同时社会黑暗面对那片土地人民的残害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在这样的处境中,重新塑造记忆中美好的湘西故土,既是对过往的祭奠,更是对寻找和打造新家园的渴望和呐喊。   《边城》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底色,也是生命理想的目标。   二、对乡土现实的忧虑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可能不面对现实,同样沈从文也清楚的意识到美好家园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他也意识到了现实故土中存在的“失落”和“退化”,并为之忧心和痛苦。然而沈从文不是鲁迅,他做不到以“弑父”的悲壮将乡土中所有的苦难、愚昧、病态以及衰败毫无保留的进行呈现和剖析。于是在这种矛盾中,他开始探索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文学表达之路。   一方面,大革命的失败为印象中最完美的小城也带来了血雨腥风。社会黑暗随处可见,繁重的苛捐杂税,四处泛滥的毒品鸦片让千百年来湘西保留下来的正直、善良的人情不断消失,记忆中美好的母体千疮百孔,溃烂不堪。   另一方面,湘西楚文化遭受到的外族冲击。沈从文从小受楚文化滋养,对湘西有着排他的深爱。《边城》中既有龙舟竞渡这样的民俗文化,也说明了一营戍兵的存在,尽管文章特意说明了,“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的”,为故事创造了一个太平的历史环境。然而“十余年”和“军事”两词的存在也暗示了湘西为外族侵占,以及湘西民族背后血与泪的抗争史。翠翠妈妈与军官的私奔,也暗喻着外来人对乡土祥和、宁静的破坏。   在小说《边城》的最后,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当老船夫想到了死去的女儿,便联系到了外孙女翠翠,也预感到了她莫测的命运,却只能用貌似镇静和刚强的话来安慰翠翠“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然而对于命运无从掌控,也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湘西文化在向现实社会迈进中其路途也必然令作者担忧。尤其是最后,雷雨交加,老船夫死去,象征边城的白塔轰然倒下,渡船无处可寻的场景其实也正是作者对民族未来的发展的悲观象征。   三、《边城》承载的理想寄托   在过往的美好回忆和现实的忧心恐慌中,《边城》成为了作者理想的寄托。这里面既有对湘西故土的美好描述,也有对现实发展的困惑和恐慌,更寄托着作者对重塑辉煌的憧憬。为了塑造这个寄托作者的小小世界,沈从文充分运用了“实景”与“梦境”相结合的新型艺术手段。一方面作者将现实中湘西人性中所出现的堕落予以抹去,只保留下湘西故土亘古不变的地域风貌和古朴的人性亮点。小说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民族品德为氛围,让人与物完美的融合到了一个特殊的地域文化中,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文学世界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