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讲教育信息(六)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四册 14《长亭送别》
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 体味这一折中所刻画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把握莺莺的性格特点。
3.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一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 体会曲词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点。
三. 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相传,他创作有13种杂剧,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三种,王实甫留下的散曲很少,在《全元散曲》里,只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数两套和一套残曲。
关于《西厢记》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宋代,《莺莺传》里所写的崔张恋爱的故事便很流行了,在流传过程中,作品的结局和主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到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时,已把悲剧结局改为大团圆,并发展了反封建的主题。王实甫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改造、发展、提高、写出了元杂剧《西厢记》。
四. 重点解析:
1.《西厢记》的主题
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2. 如何评价崔莺莺的性格
这一折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嘱咐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了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并不限于儿女情长。
五. 难点解析:
1.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一折所叙情节发生在深秋的一天下午,人物所经之地是山野间的道路,“长亭”自然也在山野之间。
写景要写出时间、地点的特点,才能给读者(观众)以真实的感受,但主要之点不在这里,而在于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要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读完《长亭送别》就有一种美感,美在景,美在情。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如[端正好]一曲,我们会发现淡淡几笔,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作者捕捉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如[一煞]中,前一段主要写景,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但从“隔送行”、“不做美”、“相遮蔽”、“听马嘶”诸语中不难看出,女主人公飞目送行人远去,流露出对远行人的深刻眷恋和无限惘怅之情。此外,叙事中也常用一两句点染景物,都有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 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西厢记》的语言风格有别于《窦娥冤》,如果说《窦》剧是本色派的代表作,那《西》剧就是文采派的代表作了。
文采就是文辞优美,斑斓夺目,使人读起来有兴味,能产生诗情画意。
首先作者用了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反复、设问等修辞方法以及典故的运用,极其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再者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文中[端正好]、[朝天子]、[滚绣球]等曲,都有体现。
王实甫所写《长亭送别》一折,戏剧性强,曲词优美,是元杂剧中经典这作,不可不细读体味。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选择题:
1.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取应(考科举) 倩(清)疏林挂住斜晖
迍迍(行动缓慢状)
B. 萋迷(凄凉而模糊) 厮守(深深相恋)
就里(内情)
C. 斜晖(日光)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栖迟(滞留)
D. 蜗角虚名(喻虚名的微不足道)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是( )
A.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
B.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C.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D.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3. 对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选项是( )
A.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拟人)
B.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
C.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拟人)
D.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借喻)
4. 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句含意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 表现人生的忙碌和美好爱情不可骤然获得的无奈。
B. 表达了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