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学论福泽谕吉之名分观.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劝学论福泽谕吉之名分观

從《勸學》論福澤諭吉之名分觀 一、前言 福澤諭吉(一九三四~一九○一),為近代日本最具影響力及代表性的啟蒙思想家、評論家、教育家。《勸學》是福澤諭吉一生將近六十種著書中,全盛時期的主要著作。在《勸學》的內容裡面,我們可以發現福澤諭吉對「名分」的觀念是抱持著反對的態度的,他認為「名分」只是一種徒具形式的限制,是強者用來制御弱小者的工具,只會給人帶來種種的限制以及給社會帶來諸多的弊病,因此他極力反對門閥及封建制度,這和中國傳統儒家重視「正名」的觀念是有所出入的。本文將試著從福澤諭吉的個人性格、成長經歷及社會時局等三方面來加以探討,以明福澤諭吉此種名分觀念的成因。 二、福澤諭吉與《勸學》簡介 福澤諭吉出生於大阪堂島的中津藏屋敷,父親為九州大分縣中津奧平藩的武士福澤百助,母親為同藩的武士橋本濱右衛門之長女,名為於順。福澤諭吉幼年時不喜讀書,於十四、五歲時因見同齡之人皆有接受教育,反觀自己沒有接受教育故覺得有些羞愧,因而才開始到漢學塾念書,也因此對學習慢慢產生了興趣及信心。十九歲時因厭惡中津侷促狹隘的鄉下氣息,前往長崎半工半讀學習「蘭學」,約一年後到江戶(今東京)求學途中,因兄長的意見而留在大阪,並進入名師緒方洪庵的醫學塾進修蘭學。兩年後他在江戶藩邸講授蘭學,因深感學習英文的重要性,獨自開始學習英語。一八六○年,他有機會當軍艦奉行的侍從搭乘洋式軍艦渡美。維新時再度赴美、歐旅行,帶回很多洋書,為日本的文明開化領航。 福澤諭吉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文明開化」。他嚴厲批判日本的封建思想,培養了日本國民「獨立自主」的風氣。此外他不只辦學、設立「應慶義塾」,還進一步利用《時事新報》等大眾傳播媒體,教育日本社會全體成為「文明國民」,成為重要的教育家。 《勸學》是福澤諭吉一生將近六十種著書中,全盛時期的主要著作。他在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二月到明治九年十一月用了近五年時間,寫成十七編出版成冊。最初原打算只寫初編一冊,為了應讀者的需要,繼續寫下第二編、三編,每集銷售量均超過二十萬本,十七冊的總銷售量為三百四十萬本。當時日本人口僅三千五百萬,可見《勸學》的風行。 在《勸學》一書中,福澤對於受西潮衝擊的日本同胞震聾發瞶,諄諄善誘人們應致力於實學的學習,不管是和、漢、洋的學問均能活用於世,培養自由獨立的精神,並體認西洋「文明開化」的真髓。內容含括學問論、教育論與社會論,均以理性為基礎,進行清晰論理,本書對於中西文化交鋒後之觀念釐清、與心態的確立,都有相當精闢的言論,故此書受到日本人相當高度的重視。 三、傳統儒家的名分觀 傳統儒家對於「名分」是相當重視的,在《論語.子路第十三》中,孔子與子路有如下的對話︰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名分的功用在於給予各種身分一個稱謂,而一種稱謂背後則有其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存在,如「父親」這樣一個稱謂,社會對於「父親」的角色便會有一種角色的期待;「兒子」的稱謂,同樣也有其相應的規範與要求。隨著不同的名分的賦予,人人各司其職,社會方能有秩序而不紊亂。與其說名分給予人束縛和框架,毋寧說是對人透發出來的內在自然情感所做的真實寫照,任何名分的後面其實都有活潑潑的人性與精神,如孔子在《論語.八佾第三》所言︰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禮樂只是一種形式,然而禮樂之所以能參贊教化之功,便在於禮樂中有相應於人性的部分,禮樂之所以能成,便在於人具有仁之故也,是以儒家的名分不當只視作一種形式的約束,而應更深一層的去探究其內在的意涵的,若只將名分視作一種約束規範,則已落於下乘。但不可否認的,世俗在看待名分的時候,往往不能直視其內在的精神,因此名分便容易劉於限制與束縛,上位者便可以利用名分來做為約束臣下的工具,這也就是福澤諭吉所反對的對象。 四、福澤諭吉的名分觀 福澤諭吉在《勸學》的第八編與第十一編裡,對「名分」的觀念都有所著墨,在第八編裡福澤諭吉強調「不可以我心制他人之身」,也就是說人應該自己處置自己,自己思考,自己管理自己,不應當成為他人驅使的工具。又說道︰ 身為人者,應在不妨礙他人權力的情況下,自由自在發揮自己本身的潛能。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或工作或遊樂,不論甲的努力工作,乙的勤勉工作,都是自己的自由。……只要不影響到他人的利害,皆與他人沒有關係,旁人沒有議論的道理。 幾千年來,日文學者與和學者不厭其煩所主張的所謂主從貴賤的名分(身分),其實不過是將一個人的靈魂坎入別人的身體之膽量罷了。由於他們(歷代祖先)孜孜教誨、立說,涕泣熱心地不斷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