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下)精选.ppt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下)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下)精选

孟子名言 仁者无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家、 家。他是 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幻灯片 6 孟子 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全班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夫”“粟”“畔” fú sù pàn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内容,换言之,你知道中考文言文会考察哪几大方面的内容? 一、解词:重点实词 典型虚词 二、翻译句子(重点句) 三、文章的理解分析(课文主旨、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 四、默写名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巩固 威慑 到 通“叛”,背叛 他,指寡助之君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攻城: 守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主张(结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