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庙山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道庙山寨

问道庙山寨问道庙山寨卫志强  丙申八月既望,携弟子钊华,慕名问道庙山寨。  驱车构扒高速桥沿蜿蜒公路盘山而上,穿层层密林,经峰回路转,忽见古寺。书“庙山古寨”,格外醒目,这便是庙山寨的前门,内有“问道庙山”四字,镌刻在嶙峋的山石之上。下车,边行走边观赏。但见依山而建的道观群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两檐双层披水的庙宇,有八角斗拱的凉亭,还有露天祭祀的香火堂,分列在苍莽的松林之间,风格古朴,简约而自然,彰显着“去甚、去奢、去泰”的道教真谛。置身这陕南的小武当,顿觉亲近自然,情感释然,情态怡然!  人说“八月中秋,烤火不羞”。而今年气候反常,半年无雨,晚秋绝收。昨天中秋,发11枚炮,人工降雨,天气改凉。趁此机会欣赏庙山寨“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美景,不料今天放晴,酷热依旧。刚下车就觉暑气逼人,不多久汗流浃背,于是就地拾级而坐纳凉,随口说了:“自从民国三十年来,这样的大旱还是头一回,既然可以人工降雨,为什么不早行动”?钊华说:“人工降雨需要云层低垂气候条件,今年的厄尔尼若不给机会”。“是啊”,我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客观规律。看来,老子的思想至今还有可用之处。老天要厄尔尼若,人类有什么办法”?说着起身,沿着松林间的石阶继续向山顶前进。  山行里许,来到山顶正殿。极目远眺,群山沟壑纵横,莽莽苍苍,环绕四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身居顶峰而“一览众山小”。透过莽莽松林的缝隙,远处蜿蜒的高速公路宛如山舞银蛇,将店子沟、韩家山和白河县城尽收眼底。  来到真武大殿,但见门悬一联:“脱俗归真需向吾门求觉路,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意在呼唤芸芸众生在游览庙山寨的同时,感悟道教秘笈,接受道门教化,修炼秉性,从名利奔波的劳顿的凡间俗习中解脱出来。  殿内供奉着11尊神像,分为两列,3尊大神在上,8尊小神在下。3尊大神居中者,当然是真武祖师张梦阳了。另外两尊不知是何方神圣。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武当派太极武术始祖,一代传奇宗师张三丰。  张三丰不仅亲手创始了武当门派,还把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至。朝廷屡次征召并封为诏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和“清虚无妙真君”而不赴,遂敕其弟子沈万三访求而不知踪影。使得明成祖渴慕之至,题御书曰:“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张三丰去哪里了?他自己是这样回答的:“行云流水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从今更要藏名姓,山南山北任我游”。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开始,他四处漫游,踪迹不定,相继游历了香溪洞、终南山、崆峒山、崂山等名山,他说:“胸中五岳待全探,泰岱恒嵩已过三。今日更登西华去,白云开处望终南”。他浪迹天涯似乎在躲避皇帝的征召。在他看来,人生只要功成,不需名就,忠实践行道教“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根本原则,认为一切功名利禄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有诗为证:“出世自觉天地小,成仙始识利名空。还丹九转朝真去,亦是人间孝与忠”。他留下的回文诗,至今无人破解其中的奥妙,诗曰:“桥边院对柳溏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坐伴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值得肯定的是,这首诗是他道教思想的高度浓缩,也许,是为了供后人在仔细研读中受到启迪,悟出“玄机”。  告别真武大殿,来到圣母殿和娘娘殿后的露天院子里,只见一棵小松树生长在混凝土地面上。走近一看,原来混凝土地面上留有一个碗口大小的洞口,下面是空的。小松树从下层的地面上穿过洞口生长出来。翠绿的松针为院子增添了些许生机,算是院中一景。钊华看了说:“地面挡住了松树下半截的阳光,怎么生长?再说,即使能长大,这碗口粗的洞也容不下它”。我指着墙上的牌匾对他说:“你看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钊华念道:“知止可以不殆”。“不错”,我说,“既不影响建筑,又不重新栽树,还让小松树继续生长。以无为而为之,以逸待劳还事半功倍,这就是道教的智慧。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加速衰老死亡。就像这棵小松树一样,遮挡下半截的阳光,就可以减少它的光合作用,抑制它的生长,避免过于壮大趋于满盈的程度而过早衰亡,这就是一棵小松树上蕴含的道家哲学。”  如果说,儒家思想提倡的是一种以他人的权威、集体和轰轰烈烈的“普度众生”为向导的“加法生活”,那么,我们可以从这棵小松树上感悟出道家的生活主张,则是一种以自然、自由和个体为向导的“减法生活”。从老子到庄子,再到张三丰,道家思想曾经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态度。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享受悠闲的生活比享受奢侈的生活便宜得多。他需要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才有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不仅如此,道家的“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