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社科联.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上河图-社科联

《清明上河图》“春景说”之再论证 朱亮亮、薛锋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 相对于人类的大多数社会行为而言,自然界的物候特征在相当一个历史区间内具有很大的稳定性。通过古代图像所反映出来的某些物候特征,来对该图像的某些历史属性进行定位,或许要比单纯依靠文献考证更加令人信服。本文拟基于这一角度,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些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春景说、物候、动植物 作者简介:朱亮亮,(1983—)男,汉族,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后,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美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近现代美术史、艺术市场、公共艺术。 薛锋,男,汉族,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设计。 今人对《清明上河图》(后文简称《上河图》)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其间研究热潮此起彼伏,各种专论乃至综述性的文章和专著都已蔚为壮观。不过大部分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画面人文景观的关注上,而对其中自然景物的研究尚显不足,当然这也与这幅长卷自身的图像特征有关。作为一幅风俗画,画家将主要笔墨都集中在了对以人物为中心的各种生活要素的刻画上,而对自然景观的表现则相对简单,甚至略显粗糙。然而,自然景观尤其是其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特征,往往具有物候学意义上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判断作品所绘季节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宋史研究专家周宝珠曾经根据《上河图》所绘树木的季节特征,论证了《上河图》所绘应为“春景”的传统观点,这一论证的出发点和结论都是令人信服的。可惜其相关阐述相对简略,本文拟沿着这一基本思路,通过考察《上河图》所绘植物以及部分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物候特征,为“春景说”寻找更加充分的依据。 《上河图》中所绘植物的种类并不多,表现手法也相对单一,除了特征比较鲜明的树木如柳树之外,其他一些植物的身份都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对这些植物的身份进行辨认,也就成了研究的当务之急。 由于对自然界物候特征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在考察《上河图》时,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宋代气候的整体特征。关于北宋时期的气候状况,学界大多认同竺可桢的观点,即认为北宋前期的气候是继唐代以来第三个温暖期的延续,至真宗初年的1000年时开始进入第三个寒冷期,直至南宋中后期结束。据李东阳题跋题签图 1)。 图 1农田 我们认为田中所生长的是小麦,因为清明时节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此时,汴京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经有12℃左右,小麦开始生长。 如果说画家对麦田的描绘是概括性的话,那么对林间草地的表现则完全是暗示性的。在画面所绘城门左上方的河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只牛趴在地上休憩(图 2),紧跟其后是一只站立的羊,再往画面上方是一头猪,这几只家畜显然是放养在户外的,说明此时河边、林间已经有青草生长,也点出了春天的季节特征。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上河图》所绘“算命先生”铺面后面的庭院中,有一匹马正趴在地上休息,(图 3)其面前放了几把草。这些草摆放有序、颜色较深,应该是从田野中割来不久的鲜草,而非作为饲料储备的干草,这也暗示了此时是青草生长的季节。 图 2牛、羊、猪 图 3 马 二、甘蔗 《上河图》中描绘的另一种草本植物为甘蔗,在画面中共出现了两次。其一是在城门左边的一头骆驼的背上,(图 4)甘蔗呈竖直形态(应该是绑在或插在骆驼的鞍侧部位),叶子尚保留完好,当为旅人途中解渴之用; 图 4 甘蔗(驼背上) 另一处是在“正店”招牌附近的一只木桶里,(图 5)这是一捆削去叶子、摆放整齐的甘蔗,正与桌子上的其他物品一起出售。旁边面向桌子而坐的摊主将身子侧向行人,神色不失几分畅然与自在。至今在北方城乡小镇的集市上,仍然可以见到这种“桶装甘蔗”在集市上兜售的场面。 由于甘蔗为温热带农作物在中国也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润的南部地区。北宋药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 图 5 甘蔗(木桶中) 根据地域环境的差异,宋代甘蔗的种植和收获情况也有所不同,其中生长周期最长的为18个月(在8月种植的秋植蔗于次年4月砍收),最短的只有7个月(4月种植的春植蔗于当年11月砍收),一般为10-11个月(2月种植于次年元月砍收)。根据北宋后期气候偏冷的情况推测,《上河图》中兜售的甘蔗应该属于生长周期偏长的,即应在4月份左右砍收,这样在清明时节刚好新鲜可食。设若图中甘蔗为短周期生长者,则要在11月份收割,此时接近立冬时令,汴京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在9℃左右,这与《上河图》所绘景象显然是不一致的。 三、柳树 《上河图》中描绘植物的主体是柳树,相对于人物形象而言,画家对柳树的绘制整体是比较粗犷的,这也是整幅《上河图》处理植物时的基本手法。若再细分的话,图中的柳树又有两类,一类是旱柳,或称立柳、直柳,即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树木形象(图 6)。 图 6旱柳 与垂柳相比,旱柳更为耐寒、寿命也更长,常作为防护林及绿化树种。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