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性味之间的关系
3.升降浮沉的含义、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4.归经的含义;药物毒性的含义。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基本原理)
利用药物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
1、祛邪去因 ---祛除病邪,消除病因;
2、扶正固本---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
偏衰的病理现象;
3、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四、中药为什么能用来治疗疾病?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药物
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即不同的偏性。
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
即以偏纠偏。;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
注:宋代时寇宗奭改为“四性”—《本草衍义》:“今详之
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
‘性’也。”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
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论述
来历:来自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二、四气的作用
寒 程度不同 作用:
阴 清热泻火解毒
凉 寒甚于凉 治疗热证(阳证)
温 程度不同 作用: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热 温次于热 治疗寒证(阴证)
;五.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
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
面,而非全部。
;;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通常以“淡附于甘”记述药味,往往甘淡并提;而涩味又与酸味作用相似,故习惯上仍用五味而概括。
五味的确定:
其一,通过味觉直接辨别出来的。(口尝而来)
其二,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
(由作用推定其味);二.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发散(发散表邪、发汗) 治疗表证、
气滞血瘀证
能行—行气、行血
; 2、甘味 能补——补益正气 能缓——缓急止痛、 缓和毒性,解毒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②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 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③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 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 药性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甘:
能补—补益(补气血、阴阳)治疗各种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缓和拘急疼痛)
能和—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的烈性、毒
性、副 作用)、和中,并有解毒之功
如:黄芪味甘补气,治疗气虚证;
熟地味甘补血,治疗血虚证。
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
;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势。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