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与商品关系社会化.PDF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本积累与商品关系社会化

资本积累与商品关系社会化 ——以湘南产业化水稻生产为例 陈义媛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以湘南一家涉足水稻生产的龙头企业发展状况为基础,旨在分析下乡资本如何将 商品关系社会化于地方社会结构中,从而助其实现资本积累。历经5 年的发展,该企业由最 初的横向一体化经营方式——公司掌握土地、农资等一切生产资料并雇工从事生产,逐渐转 向将所流转土地细分为100-200 亩的规模,并寻求与本地或外来代管户签订土地代管协议的 方式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形成所谓“公司+家庭雇佣农场”的经营模式。本文分别考察了 与公司签订土地代管协议的本地代管户及外来代管户,发现外来代管户无论在雇工还是在利 用地方公共资源(如水利设施)等涉及与当地村民打交道的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直接影响其 盈利;这种脱嵌于地方社会结构的“家庭经营”在本地社会网络的束缚中难以维系。而本地 代管户的雇工及生产组织则嵌入在“熟人社会”之中,资本通过对代管户的整合,最大限度 地调用村庄社会资源以实现资本积累,通过本地代管户实现商品关系社会化,从而维系其资 本积累链条。 关键词:资本下乡;水稻生产;商品关系社会化 一家以农资经销为主业的公司A ,自2009 年开始在湘南平晚县流转了一千多亩土地, 开始发展规模经营。历经5 年的发展,A 公司从1000 多亩的经营规模扩展到30000 多亩(包 括平晚县及邻近县),其间经营模式经历了2 次大的调整,终于摸索出如今相对稳定的经营 策略。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100-200 亩规模的土地代管协议的方式,将所流转的土地发包出 去,代管户须接受公司提供的农资“套餐”,并将稻谷卖给公司。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发 生的并不是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一般,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被日益分离,而恰恰是促使生产资 料与劳动力的重新结合——当然,这种“结合”是被改造过的。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促使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横向一体化在资本积累中并无助益,反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 结合基础上的纵向一体化更有利于资本积累的实现?资本如何利用或重塑农村既有的社会 经济结构以维系其资本积累的链条? 一、公司经营策略变迁与当地生产关系改造 (1)横向一体化模式的经营策略 2009 年、2010 年,公司采取的是 “横向一体化”战略,流转土地 (公司支付流转费)、 购置农机,并雇佣长期工从事生产,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式农场经营模式。2009 年A 公司以 200 元/亩的价格在平晚县水船镇流转了1400 多亩地作为试点,投资190 万元购置了9 台犁 田机、9 台插秧机、6 台收割机以及抽水机、喷药机等小型机械。农资由公司自行生产,因 此在这种经营策略下,公司掌握着一切生产资料。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耕作部负责农业生产。在耕作方面,由耕作部的 2 个经理负责统筹 种植方面的一切事宜;2 个经理之下设有3 名耕作员,也是公司正式员工,负责与村民打交 道以及一些临时事宜,事实上也是监督者的角色;此外,公司还雇佣了5 名农机员负责农机 作业以及10 来个长期雇工,分片管理这1400 多亩地,主要负责一些无法完全用机械操作的 工作,如除草、管水、打药、施肥等。农机手在农机作业期间以1800 元/月计工资;雇工工 资按产量计算,若种植的是双季稻,每产出 100 斤谷可得15 元工资;若是单季稻,则按每 100 斤谷12 元计工资 (2009 年时谷价是90 多元/100 斤)。 这种经营模式在第一年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每亩地的人 工成本太高,二是劳动监督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由于管理方面层级太多,人员工资就是一笔 不小的开支,而这些开支最终都要计入生产成本。对于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粮食生产而言, 这样巨大的人工成本无疑压缩了他们的赢利空间,这种无利可图的投入方式很快就被资本摒 弃。在劳动监督方面,当年的耕作部负责人介绍说,那时化肥、农药都被 “偷”,雇工把这 些本该使用在公司土地上的农资偷偷拿回家。更糟糕的是,插秧质量低,直接导致了最终产 量的下降。当地机器插秧因为技术问题尚未普及,因此仍以人工插秧为主。公司请他们的固 定雇工帮助寻找临时工来插秧,并请他们监督质量,由公司支付插秧工人的工资。由于插秧 是按面积承包给这些工人,他们为了多拿工资往往插得稀疏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