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工程给排水技术01给水工程概论PPT
第一章 给水工程概论; §1.1 给水系统概论;1.1.1 用户对给水的要求
生产用水: 供生产设备的用水系统,如生产中的冷却、洗涤及锅炉等用水。由于生产种类不同,工艺各 异,因而对水量、水质、水 压、水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设置循环或重复利用给水系统, 以节省大量生产用水。
消防用水:保安灭火的供水系统,对水量、 水压要求必须保证。国家有高层及低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可供参照使用。消防用水对水质无特殊要求。 ;取水:管井、取水头部、取水构筑物;
能够获得足够的水量;
净水:反应池、沉淀池、滤池;
保证水量、去除影响使用的杂质;
加压:深井泵站、一泵站、二泵站、中途泵站;
保证水量、提供适当的压力;;1.1.2 给水系统的组成与布置
输送:输水管、配水管网、明渠;
形成水流通道,维持合理的流速;
调节:清水池、水塔、高地水池、屋顶水箱;
调节取水、净水与用水之间的数量差异,
储备事故及消防用水。;分类:
①水源:
地表水、地下水
②动力:
自流、加压
③用途:
生活、生产、消防
④对象:
城镇、工业; 给水工程系统中统一、分区、分质或分压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和工业企业的规划、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的要求及原有的给水工程设施等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 统一给水:所有用水户用一个管网,一个水处理系统。造价低,运行费高。
分质给水:用户对水质要求不同,经不同深度处理,可节省净水处理费用,但每一种水质要有独立的管网,多套管网造价高。
分区给水:不同用户对水压要求不同,或供水区域较大,或地形狭长,泵站数目增多,但输水管及管网供水安全性好,节省电费。;1.1.4 影响给水系统布置的因素
城镇总体规划
人口规模:流量
规划面积:统一、分区;单水源、多水源
航运:取水构筑物
功能分区:分质、分压
道路:管网
发展期限:水源数量、设备规格、管道尺寸
大用户位置:管网; 水源
类型:地表水、地下水
位置:输水管
高程:重力流、压力流
水量:单水源、多水源
水质:净水工艺
水位:取水构筑物; 地形
分区、泵站
④ 水厂位置
输水管、管网
产业结构
分质、分区;设计年限:所设计的系统能够在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正常使用的年限。
给水工程的设计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10~20年。 ; 给水系统的设计用水量一般是指设计年限内最高日用水量 ,包括:
1)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3)消防用水;
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5)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设计用水量的大小决定着整个给水系统中取水、净水、调节构筑物的大小、加压设备的规模以及管网系统的规格。
设计用水量偏大:工程规模过大,工程投产后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挥作用,造成资金浪费;
设计用水量偏小: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用水要求,出现年年需要扩建的被动局面。 ;1.2.1 用水量定额
用水量定额(标准):设计年限内可能达到的最高用水水平,是确定设计用水量的主要依据。
① 生活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是指居住区、工业企业以及公共建筑内用于饮用、洗涤、烹饪和清洁卫生等用途的水量。; 生活用水量定额:城镇居民是指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工业企业是指每一职工每班的生活和淋浴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定额受生活习惯、气候、水资源、经济因素、居住条件等因素影响。
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量采用每人每天25~35升,淋浴用水采用每人每班40~60升。
公共建筑内的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执行。;城市规模;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cap·d) ; 居民生活用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
综合生活用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但不包括浇洒道路、绿地和其它市政用水。
特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及以上,不满100万的城市;
中、小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50万的城市。 ; 一区: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上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