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庭故城与唐代轮台
在唐代,旅人若沿着丝绸之路北新道西行,须由今哈密向北,横越天山,进入巴里坤盆地。
山清水秀、牧草如茵的巴里坤草原,是天山山脉拱卫中的山间盆地,气候虽寒但水量充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王朝统一西域后,为巩固对西域地区的治理,在今吉木萨尔设置了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地区,同时在巴里坤置蒲类县,并在天山北麓的甘露川驻扎了一支重兵。这支军队因驻扎在伊吾(今哈密)地区,故称伊吾军,编制3000人。甘露川即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一带,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美,不仅有饲养良马的好草场,而且由于冬季气温较高,是极好的冬小麦种植地。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整个哈密地区最好的牧场和最理想的小麦产地。著名的唐代伊吾军镇城就坐落在大河乡干渠村的东南侧,人称“大河古城”。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00米,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屯兵,外城养马,其间有门道相通。内城近方形,长、宽200余米,今存夯筑土墙仍高达10米左右,基宽12米。四角有高大角墩,墙外有马面。城内多出土唐代陶器、铜器及生活用具和建筑瓦当等。城内东南角还有一座宽约70米、墙垣相隔的官署遗址。外城紧傍内城的东垣,大小与内城相仿,但墙垣则明显小于内城。城内多见兽骨,显系屯养羊、马之所。大河古城周围有宽约20米的护城壕环绕,至今仍有浅浅流水,丛丛芦苇。
巴里坤盆地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属地。历史上著名的蒲类泽、蒲类海,位于今巴里坤县城西北18公里处,称巴里坤湖。湖面海拔1585米,是巴里坤盆地最低处。现湖面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5米,最深处可达8米。巴里坤湖为咸水湖,湖中产芒硝、食盐,还有硼、锂、钾、溴、镁及卤虫等。每当盛夏,水波荡漾,岚影沉浮,宛若镶嵌在巴里坤大草原上的一颗明珠。
北庭故城,位于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处的北庭乡境内,历来为丝绸之路北新道的首府。
北庭故城建置较早。西汉初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称为后庭。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设西城都护府后,于此置金满城。公元73年,东汉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击车师,前、后二王俱降,校尉耿恭屯兵金满。75年春,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2万骑进攻耿恭守卫的金蒲城。耿恭临危不惧,让士兵在箭头上涂上一种药物,然后向匈奴人喊话:“汉军的箭是神箭,中箭者是治不好的!”匈奴中箭者的伤口果然很快溃烂,无法医治,极为恐慌。恰逢一场狂风暴雨横扫大地,耿恭趁机率众出击,杀死大量敌军,余皆惊恐而退。为了迎击匈奴人的再次进攻,耿恭一边召募壮士,扩充军队,一边将防御据点转移到了条件较好的疏勒城。这里依山面坡,水源充足,城墙厚实,地扼丝绸之路北道。当年6月,匈奴人再次前来攻打耿恭,耿恭以所募千人直冲敌阵,匈奴人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无力攻城,只好断绝城中水源,堵塞了流经城外的河道。城中掘井10多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耿恭身先士卒,挤榨马粪汁来饮用。后来终于打出了水,耿恭让士兵在修整城墙时,有意将水浇到城头上,匈奴人感到十分意外,以为有神相助汉军,无奈撤退而去。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先后沿袭建制并领授各代中央政权印信管理西域。638年,西突厥分裂为两个汗国,号称“北庭”、“南庭”,北庭乙毗咄陆可汗的牙帐设在金满,北庭之名由此而始。唐贞观十四年(640)置庭州,辖金满、蒲类(巴里坤)、轮台(乌拉泊)三县,金满县后改称后庭县。702年,唐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加北庭节度使或伊西节度使衔,主管天山北麓,辖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及伊、西、庭三州军政事务,治庭州。与天山以南的安西都护府(治龟兹)分疆治西域,安西主南,北庭主北。自此北庭城垣修葺扩建规模日益宏大,城内多楼台花木、庙宇殿阁,历代享有盛名。唐代诗人岑参曾多次在此停留并写下了许多描写庭州的诗篇。9世纪中叶,高昌回鹘政权建立后,改称北庭为别失八里,是高昌回鹘的政治中心之一和避暑夏宫。每当夏季来临,高昌(今吐鲁番)的回鹘王族成员就骑马乘车翻越吐鲁番以北的天山隘口,至北庭度夏。回鹘贵族还在北庭城西700米处修建了一座大型寺院,俗称“西大寺”,为王室寺院,主要供奉摩尼教和佛教。元时,在北庭城设都护府、宣慰司、元帅府等重要机构,掌管西域军政事务。明初,北庭一度成为蒙古察合台汗国的活动中心,后察合台西迁,北庭遂废。
北庭故城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周长4500余米,墙垣基厚7~10米,残高7米左右,分内、外两重。外城为唐时所建,内城为高昌回鹘时期所建。内外城分设南、北、西三门,相互贯通。城内有都护府衙署及市街和居民区等,街衢纵横,规模宏大。城外护城河中的流水,自古流淌到今天,仍有潺潺细流。站在北门旁高大的墩台上,眼望残壁断垣的北庭故城,不由得想起唐代岑参《登北庭北楼》中的诗句:“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