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西坡古丝绸路寻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苍山西坡古丝绸路寻踪   被称为西南丝稠之路的“蜀身毒道”过大理后顺苍山西坡脚下逆漾濞江西进,沿途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      四十里桥      四十里桥位于现在的平坡镇邑头村与大理市太邑乡的交界地,它自古就是进入漾濞的通关隘口,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的必经之地。四十里桥名称的由来已无从查证,据说是指龙尾关(下关)到此地有四十里。440多年前,被誉为明代滇七子之一的杨慎在其《滇程记》中对“四十里桥”就有所记录:“至碗水哨,籁乃平。又西为四十里桥,又西为响水涧桥。”这说明至少四五百年前,这里就被叫做四十里桥了。   由于地势险要,又是古道的必经之地,历来为当地各方势力争抢之处。《徐霞客游记》曾记载:“北向仍行溪西,三里余,有亭桥跨溪上,亭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其山之西为蒙化,桥东亦为蒙化,其山之东为太和,犬牙之错如此。”这桥的两岸就涉及到当时的赵州、蒙化、太和三个州县,而且还“相互交错”,可见此地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据当地老人讲,当年红军长征进入大理地区后,国民党军曾把四十里桥作为一个阻挡红军的重要地点,抽去桥上木板,桥头还派了重兵把守。后来虽然红军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让国民党军白忙了一场。   在四十里桥,现存的桥是一座铁链子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桥长18米,宽3.5米,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0根粗大的铁链组成,其中8根承底,上铺桥板,其余2根作扶手。每根铁链由长20至30厘米不等的铁环环环相扣而成,环铁直径粗达3.5厘米。在滇缅公路修通以前,这座桥一直是过下关进入漾濞地区的重要关卡,是西洱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往来与交流的重要桥梁。      两江并流合江铺      古道过四十里桥后,经白塔箐、小合江便到了合江铺。合江,说的是西洱河与漾濞江合二为一之地,但真正两江汇合处还要再往西南约一里左右,故古有合江不合的说法。现在这里已叫大合江,而不叫合江铺了。   大合江是个小地方,不过因为古时是驿站,过往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过一些诗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星半点当年大合江人的生活情况。清代王绍仁的《合江即景》这样写:“漾水东流洱水西,两江合处石坪齐。举头遥望苍山雪,一点晴峰万壑低”,可见,当时风光还是不错的。李吉书的《合江道中》说:“此路通金凿,何年始破荒?乱山如客醉,流水比人忙。板屋云如户,梯田石作疆。核桃秋正熟,差喜免输粮”。赵翼的《至合江铺已就宿矣忽京兵来乃移避于山后》则写出了外来者在这蛮荒之地的无奈与无助:“数间寓舍让京营,移就山家破草棚。人共马牛眠一屋,月随风雨涌三更。也知入世应安堵,自笑从军转避兵。信是健儿骁可畏,先今瞻落到书生。”后来随着滇缅公路的修通,大合江逐渐失去了作为重要驿站的作用。   作为一个驿站,合江铺承载着蜀身毒道发展的历史;作为一个村庄,大合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368年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大合江是这样记载的:“(过四十里桥)七里余,有数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家先后在西洱河上建起了四个梯级电站,致使大合江极尽繁华。徐霞客看到的“成巷”的“夹路”被铺成了水泥路面,村里居住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几千人,这里有了学校、医院、电影院、集市,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      消失了的券桥      在平坡镇平坡村栗子园和上坝田的交界地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券桥。它是古丝绸之路上(漾濞)较为古老的石拱桥。桥下的小河以此桥得名券桥河。原桥始建年代不详,桥单孔券拱型,依山就水而筑。桥孔高约7.2米,宽7.21米,桥身宽约4米,长20余米。拱下层用楔型石条,上层则以长方形石条铺就,纵横相连有序,拱面用石大小不一。建有石柱护栏,造型优美古朴。原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洪水冲毁。   桥南、北各保留一段青石板路。桥南约两百米处有一山岩,当地人称“撑腰岩”,是一个非常险峻的隘口,这一段路上的青石板保存得较为完整。桥北路面青石上有马蹄踏出的石坑,深约八、九厘米。过“撑腰岩”时,你会看见陡峭的山崖间竖着一些小薄片石,远望,那些薄片石组成一个小小的石阵贴在山崖上。开始不知道这些石片是什么意思,后来听说,如有腰疼的人路过这里,找一块小片石竖在山崖间,腰就不会疼了,或是几天后就不会疼了,所以很多人只要路过都会竖一块小石头。   据说,桥旁原有一碑,已毁。碑上刻有“桥倒碑修,碑倒桥修”的字样,一直以来都没人知道桥和碑的秘密。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个书生从四川到永昌路过,对碑文进行了认真琢磨,终于弄明白了里面的含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书生雇了几个人分别在桥墩下和石碑下挖出了大量金银后,连夜跑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碑文的意思是:桥墩和石碑下都分别埋有够修一座桥的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