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冲赛康:拉萨的商魂
2009年3月15日这天,堪称拉萨城商业之魂的“有机体”――冲赛康,迎来了重建之前的临时搬迁。
随着这一消息的迅速传播,这座其貌不扬的批发市场,以及蕴藏在这座建筑之下的所有一切,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寻找
甲日巴?洛桑朗杰是一位拉萨城市历史的研究者,冲赛康不仅有他鲜活的童年记忆,也凝聚着他对整座城市的历史关怀。在他看来。冲赛康的故事远非一座30年历史的批发市场可以涵盖,在一幅呈现半个世纪前拉萨城市的手绘地图上,甲日巴指着位于八廓北街的一幢建筑说:“这就是最初的冲赛康。”
在商流熙攘的八廓街,甲日巴提及的“冲赛康”并不是一座惹人注目的建筑,院子里既无寺院遗迹,也无权贵后裔。与周围新建的藏式楼房相比,它布局陈旧、门窗狭小,同样是三层建筑,却明显矮了一截,只有屋顶厚厚的边玛草揭示它曾经不凡的身份。原来,这座冠名冲赛康的三层建筑,是清朝驻藏大臣最初的府邸,《清实录》、《卫藏通志》等史籍中提及的“通司岗”、“宠岗”,就是冲赛康在那个时代的另类音译。
如今,挂着“拉萨古建筑保护院”标牌的冲赛康,已经成为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随着人口的增加,天井里新修了一幢楼房,将院落一分为二,我问一位正在洗衣的女孩,这个院子叫什么名字,她回答说:“夏院(意为东院)。”我追问以前是否叫冲赛康,她很肯定地强调,从她小时候起,这里就叫夏院。唯一让她不解的是,前排的老房子虽然陈旧,却“冬暖夏凉,比新修的房子舒服多了”。
至于冲赛康得名的由来,甲日巴并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赛”在藏语中既可以理解为“观赏”,也有“监督”的意思,似乎任何一种解释放到驻藏大臣的身份下都合情合理。有一天,我无意中走进冲赛康对面的一座小寺庙――弥勒殿,正在殿前工作的洛桑尼玛告诉我,这里供奉的弥勒佛叫做“冲赛强巴”。翻开甲日巴编写的《拉萨市城区历史》,书中这样介绍“冲赛强巴”――“有一段时期,八廓街杀人等不法事件屡有发生,为此在殿内供奉了一尊很大的泥塑弥勒佛像,以示监督,弥勒佛因此得名冲赛强巴。”
暂且无法判断“冲赛康”和“冲赛强巴”孰先孰后,因为冲赛康同样诞生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18世纪前期那段人心惶惶的岁月里,宗教与世俗两种力量隔街相望,守护着八廓街,也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商“源”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近代,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如今以冲赛康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繁华商圈,在30年前仅仅是一片湿地和一块平坝。那片湿地干脆连名字也没有,就叫“色穷当热”(意为小湿地);平坝则小有名气,叫做“冲赛康塘甸”(“塘甸”意即平坝),在甲日巴的童年记忆里,每到新年传大召期间,乃琼护法神在这块平坝上跳神,照例还要支一顶漂亮的帐篷。然而,除了正月初五短暂的热闹,这片小湿地只是八廓街孩童打发时光的嬉戏之所。
甲日巴的眼光或许有些挑剔,在他看来,1959年以前拉萨有资格称为市场的,只有八廓街。20世纪初,乔装打扮的日本僧人河口慧海历经险阻抵达拉萨,当他还在为是第一位到达拉萨的日本人的殊荣沾沾自喜时,却惊奇地发现市场上堂而皇之地售卖着来自他家乡的火柴。
在描述拉萨的城市史时,通常的说法是“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作为藏传佛教的中心,这样的表述虽然接近事实,却忽视了商业的力量。事实上,“城市”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了“城”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一户朝圣的家庭千里迢迢来到大昭寺,当他们沿着八廓街虔诚祈祷的时候,很难不被这充斥五颜六色商品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当下的版本则是:更多的朝圣者选择从冲赛康巷结束转经,因为那里连接着一座新兴的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人和朝圣者曾经是维持拉萨活力的两种基本力量。他们都拥有信念、智慧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格萨尔王传》中有条谚语:“来回汉藏两地的牦牛,背上什么东西也不愿意驮,但遇到贸易有利,就连性命也不顾了。”到了20世纪初期,“牦牛们”的脚步显然不止于汉地,八廓街不仅属于藏商,也属于京商、川商、滇商,还有尼泊尔商人、印度商人和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商人。人们在八廓街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稀奇货――苏杭丝绸、川滇砖茶、景德镇瓷器、法国香水、瑞士手表、英国自行车、德国相机、美国汽油等等,俨然一个“小国际化市场”。
商人有着最灵敏的嗅觉,可以感知微小的、却富含深意的社会变化。河口慧海还在纳闷家乡的火柴是如何先于他进藏,商人们已经得出结论――“雪域净土”也要食人间烟火,在市场和资本前它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事实上,当位于八廓东街的邦达仓大院在拉萨如日中天的时候,康巴商户邦达仓雄厚的商业资本让他们在西藏走向现代的进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拉萨“汉正街”
1966年底,扎西次仁回到拉萨,相比10年前离开的时候,他发现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