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盲肠旁疝111111
LOGO 杨芮 盲肠旁疝 概述 盲肠旁疝(pericecal hernia,PCH)是指小肠突入回盲部隐窝内所导致的内疝。PCH约占后腹膜疝的5%。由于PCH较少见,诊断困难,一旦PCH造成了完全或不完全的、单纯或绞窄的梗阻后,如不能及时诊治,病死率高达75% 。 发病机制 由于胚胎时期中肠的旋转,在回盲部形成了3个隐窝,即回盲上隐窝、回盲下隐窝和盲肠后隐窝。 发病机制 1.回盲上隐窝(superior ileocaecal recess) 又称回结肠窝。其前界为盲肠血管襞,后方是回肠系膜,右侧界是回盲交界部,下方为回肠末段,隐窝口开向左下方。 该隐窝在儿童中常见,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老年人明显减小并常常消失。 发病机制 2.回盲下隐窝(inferior ileocaecal recess) 又称回盲肠窝。回盲下隐窝前界是回盲襞,上方是回肠后面及其系膜,右侧为盲肠,后方为阑尾系膜的上部分,隐窝口开向左下方。 据统计,约60%~85%个体有回盲下隐窝,而且年轻人此隐窝比较明显,随年龄增长常被脂肪填满。 发病机制 3.盲肠后隐窝(retrocecal recess) 盲肠后面与腹后壁之间的一间隙。盲肠后隐窝前方为盲肠(偶尔是升结肠下部),后界是髂窝处腹膜壁层,两侧是盲肠到髂窝腹膜延续形成的盲肠襞(caecal folds),亦称腹壁结肠襞(parietocolic folds)。 约10%的个体有盲肠后隐窝,其大小、范围个体差异很大,偶尔可向上伸延到升结肠后方相当距离,其深度足以允许伸入整个手指。阑尾常处于盲肠后隐窝中。 发病原因 回盲部周围的3个隐窝,一般均较小,不大可能形成内疝。若其过大、过深,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小肠突入其内,形成内疝,并造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为回肠疝入回盲下隐窝,占据右结肠旁沟。 诊断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右下腹痛,由于盲肠旁疝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肠炎性疾病、阑尾病变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肠梗阻相混淆,诊断颇为困难。且此型疝常快速进展至肠狡窄。 CT可以在工作站重建图像,在评价小肠及其周围结构(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及腹膜腔)方面比传统像技术有了重大进步,CT增强是腹内疝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CT常见表现 (1)腹内疝征象:位于盲肠侧方和升结肠后方的小肠堆积,形成一个囊袋状肿块(“囊袋征”),被或不被膜性结构包绕,深入到右侧结肠旁沟,盲肠向前中移位(“肠管换位征”)。 CT常见表现 “囊袋征” CT常见表现 (2)闭袢和扭转征象:腹内疝是小肠梗阻的病因之一。由于疝口较小,疝入的腹腔间隙小而固定,加之疝入肠管在蠕动力的作用下不断推进,梗阻近段扩张和积液进行性加重,疝口附近肠壁水肿,压迫肠系膜血管,极易形成嵌顿,最常表现为闭袢型肠梗阻(closed-loop intestinal obstruction),且容易并发小肠扭转,扭转处肠管可见“鸟嘴状”狭窄(“鸟嘴征”) ; CT常见表现 (3)小肠梗阻征象:疝入的肠袢完全梗阻时,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肠管内液体积聚,远端结肠正常或塌陷,两者之间为过渡区,可有肠系膜水肿,表现为“肠系膜混浊征”,肠系膜根部血管扩张、牵拉、移位(“系膜血管扭曲征”),以及部分患者腹腔可有少量呈水样密度积液。 CT常见表现 (4)肠管绞窄征象: ①直接征象:肠系膜血管闭塞,环状强化、延迟强化、不强化或强化的密度不一,肠系膜明显水肿,呈“云雾征”; ②间接征象:缺血的肠袢可显示肠壁水肿性增厚明显,呈“靶征”或“炸油圈征”;肠壁强化不均、弱强化、延迟强化或不强化 CT常见表现 盲肠周围疝和肠壁增厚,形成“靶征”或“炸油圈征” CT常见表现 ③并发症征象:肠壁间积气征、肠系膜静脉和(或)门静脉气栓征、肠系膜积气、腹水和(或)气腹,测得CT值均超过25HU,视为血性腹水。 下腹部的CT扫描显示肠系膜积气 60岁男性患者,表现为持续8小时的右下腹疼痛。查血常规示WBC:7.7×109/L,N%:80.4%。行“抗炎、补液”治疗后腹痛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拟“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术中见阑尾盲肠前位,阑尾长5cm,粗0.5cm,充血,根部好。约10cm回肠疝入盲肠旁侧腹膜内,腹腔有中量淡黄色渗液,盲肠未见异常。 病例1 “靶征”或“炸油圈征” 病例1 病例2 84岁男性患者的经盲肠后隐窝的盲肠旁疝,表现为持续48小时的右下腹的疝气痛和呕吐。其54岁时曾进行过阑尾切除术。CT扫描12小时后行剖腹术。手术所见的示意图(冠状面)显示距Treitz韧带120cm的空肠和回肠(长箭头)有约230cm经盲肠后隐窝(短箭头)疝出发生坏疽。坏疽肠管被手术切除。? 病例2 中腹部的CT增强扫描显示右侧结肠旁沟侧方和升结肠(A)后方的小肠堆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基础.ppt
- 电子书包无线解决方案.pptx
-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4章.ppt
-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以乐蜂网为例.doc
-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工作页5.doc
- 电子技术基础之 正弦交流电路4.1-4.2.ppt
- 电子技术课程分析.docx
-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CH02.ppt
- 电子支付答案.doc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显示4路抢答器》.ppt
- 实施指南《GB_T41906 - 202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实施指南解读》.docx
- 实施指南《GB_T41976 - 2022 停车设备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实施指南.docx
- 实施指南《GB_T41979.5-2022 搅拌摩擦点焊》实施指南.docx
- 实施指南《GB_T42013-2022信息安全技术快递物流服务数据安全要求》实施指南.docx
- 实施指南《GB_T42101-2022 游乐园安全》实施指南.docx
- 新解读《GB_T 27920.1-201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docx
- 实施指南《GB_T41892-2022 智能船舶机械设备信息编码指南》实施指南.docx
- 实施指南《GB_T41908-2022 人类粪便样本采集与处理》实施指南.docx
- 实施指南《GB_T41977-2022 包装条码标准》实施指南.docx
- 实施指南《GB_T41979.2-2022 搅拌摩擦点焊铝及铝合金焊接接头设计》实施指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