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课件)第八讲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人口的变动 人口的增长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人口增长的加速是近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缺乏系统的国民收入统计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史学家认为可以用人口增长的速度来衡量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已经突破4亿;1850年为414689899人,世界全部人口估计约为11.71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超过了35%。 1949年底时中国人口共计为54167万人 人地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1850—1949年间,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为2.7‰,同期欧美和大洋洲地区人口年增长率为10‰,1872-1942年间日本人口年增长率为11‰。1850—1949年间的人口年增长率,也低于清中期100年(1750—1850年)的增长速度(6%)。 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820-1930) 二、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代表性研究: 巫宝三:1933年中国国民所得的调查 刘大中: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前国民收入的估算 刘大中、叶孔嘉:《中国大陆经济: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1933-1959》 张仲礼:《19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粗略估计》 中国的GDP、人口及人均GDP 三、中国与日本经济增长的比较 中日两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和人均拥有量(1936年)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的变动 一、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 1、富有阶层的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明显缩小。 1887年时占全国人口2%的富有阶层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例高达21%,而1933年时占全国人口1%的最富有阶层的收入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4.7%,如果计算占全国人口6.5%的富有阶层(包括非农业区的上中户)的收入,也仅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3.6%。 2、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1887年占全国人口2%的高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为其余98%的中低收入阶层的平均年收入的13.2倍;1933年占全国1%的最富有者人均年收入为其余99%的中低收入者人均年收入的4.8倍。 3、富有阶层的年均收入的绝对值明显下降 将1887年数据折算为1933年币值,则1887年富有阶层的人均年收入约为397元,为1933年全国人口1%的最高收入者人均收入的1.8倍,为占全国6.5%的高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的2.28倍;1887年普通居民人均年收入为1933年占全国人口99%的中低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的65%,或为占全国人口93.5%的中的收入者人均年收入的77%。 讨论:原因? 二、消费需求的变动 1、总体不断上升趋势 2、消费需求变动并非直线,在曲折中波动上涨 3、消费结构变化,食物占总消费的比重下降 4、城乡有别 讨论: 影响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民消费需求的长期变动 单位:亿元(1933年币值) 近代中国国民人均消费需求的长期变动 (1933年币值) 近代中国国民消费需求结构的长期变动(%) 1933年中国国民消费需求结构 第三节 近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 一、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关于周期的划分方法:1、短周期。平均为40个月(约3-4年)的短期波动,被称为“基钦周期”;2、中周期。平均为9-10年的 “朱拉格周期”和平均为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3、长周期。平均为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 二、度量周期的指标 价格指标 进出口贸易指标 三、中长期周期波动的特点 (一)物价指数水平的变动 第一个中长期的上升期从1886年开始,大约到1903年上升到高点,1904年下降,1914年 降至低点。 第二个周期从1915年开始,上升期到1931年为止,1932年后开始下降,至1934年降至低点。 1935年又开始另外一个新的周期,为抗战打断,不再讨论。 (二)对外贸易指数的变动趋势 对外贸易总指数、出口净值、进口净值、进口物量指数、出口物量指数。 与物价指数的变动趋势一致。 (三)综合指标分析 近代经济周期波动一览表 特点: 周期平均长度与美日一致。中国的中长周期波动约为25年左右,而日本为22年,美国为20年。 上升趋势明显。1887-1936年的两个经济周期所经历的50年间,上升期为37年,下降期为13年。而日本在44年所经济的两个周期中,上升期为25年,下降期为19年。 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动同步。 四、中长周期波动因素分析 (一)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繁荣的决定性因素 (二)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繁荣和衰退的直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重点内容整合练习含答案及解析.pdf
- 植物界 一、植物界的主要类群.ppt VIP
- 【36页PPT】CQI23模塑系统评估.pptx VIP
-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模拟练习题附答案6.doc
- 2022-LY-02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pdf VIP
- (高清版)W-S-T 403-2024 临床化学检验常用项目分析质量标准.pdf VIP
- YYT1437-2023 医疗器械 GBT42062应用指南.pdf VIP
- 2025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全导+地导》真题卷(含答案).pdf VIP
- CBT 3000-2019 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docx VIP
-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