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新学期新编辑2011-5-10.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理学-新学期新编辑2011-5-10.ppt

第三章 法理学概述 第一节 法理学:词源及定义 第二节 学习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研究法理学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法理学 第一节法理学:词源及定义 一、词源分析 二、中外经典定义 三、教材的观点 一、词源分析 1881年,日本法学家惠积陈重认为当时流行于日本的“法哲学”(德文Rechtsphilosophier的日文译名)一词形而上学气味太重,提出了“法理学”这个译名,这是汉语的“法理学”一词的最早使用。其受当时流行于英美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法学(legal positivism)的影响明显。在中国,法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梁启超的《法理学发达史论》一文。 英语中的法理学一词为:Jurisprudence,其源于拉丁文的Juriprudentia一词。原指广义的法学,兼有其他含义。1832年,英国法学家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出版了《法理学范围之限定》使用了 General Jurisprudence(一般法理学)一词,指称“实在法哲学”(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以区别于当时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这种用作分析法学意义的“法理学”后来为英美法学界接受,成为通行的概念。 二、中外经典定义 《不列颠百科全书》 《牛津法律大辞典》 E-帕特森(Patterson) 沈宗灵 详见:张光杰主编《法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3页。 三、教材的观点 法理学就是研究各种法律现象和法之中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的法学学科。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基础理论 、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第二节 学习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一、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 二、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三、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四、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详见:教材P70--71 第三节 学习研究法理学的方法 一、宏观问题微观化 二、具体问题拓展化 三、现实问题历史化 四、国内问题国际化 五、理念问题前沿化 六、理论问题部门化 七、定性问题定量化 伦理的解释 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礼记乐记》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伦指音乐的节奏或旋律的适当安排。《孟子》有言:察于人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伦字开始具有人际关系的意味。东汉的郑玄在注《小戴礼记》时解释说:伦,亲疏之比也。赵歧在解释孟子所谓的伦的含义时则说:伦,序......识人事之序。 伦理的解释(续一) 还有一种解释说伦者,轮也[3]。一辆车要由两个轮子协调才能运转,轮喻人群的协调、交往关系。另一种解说为 伦者,纶也[4]。纶线联贯方为布帛,引申为人际交往或关系。但无论何种解释,古人之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由于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血缘伦理关系,人伦所表达的人际关系在许多时候讲的又是人的名分和辈分等等。 伦理的解释(续二) 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理乃万物运行的成法。不过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理的内涵也就会自然延伸到人文领域。所以孟子以心之所同然者为理,朱熹以主宰心者为理。《吕氏春秋》则说:理也者,是非之宗也[5]。理在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伦理,是道德的当然之则。将伦、理二字合用,最早也可追溯到《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伦理在这当然是人伦之理了。所以,如从中国文化言,伦理是人际关系及其调整的客观规则。 道德的解释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道德的含义比较广泛。先秦文献中,“道”和“德”多是作为两个概念分开使用的。“道”的最初含义是指道路,后来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 则以及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它主要指一种外在要求,具有某种客观性 道德的解释(续一) 。“德”的含义偏重于主观方面,一般指主体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东汉时的刘熙曾将德解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就是“德”。 道德的解释(续二) 许慎将德的含义规定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并进一步解释道:“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内得于己之说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外 得于人之说也。”“道”、“德”二字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庄子》和《荀子》等书。 第四节 中国法理学 一、简要历史回顾 二、中国法理学体系 三、中国法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简要历史回顾 (一)20世纪初,梁启超《法理学发达史论》 (二)20世纪40年代,李达《法理学大纲》 (三)新中国成立后 (四)改革开放以来 (五)上世纪90年代后 二、中国法理学体系 五类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类:法是什么?(法的本体论) 第二类:法应当是什么?(法的价值论) 第三类:法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