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ocVIP

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试论会宁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实验中学 730799   摘 要:会宁耕读文化是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稳定的历史积淀下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会宁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文风昌盛,耕读文化的持续发展成就了会宁“绿色小杂粮之乡”的美誉和教育“高考状元县”的桂冠。   关键词:会宁 乡土文化 耕读文化 地理环境   会宁耕读文化作为地域乡土文化、山地文化,它的生成、发展、变化也离不开会宁特定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文章尝试从会宁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会宁耕读文化的特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来看,会宁自然条件严酷,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陇中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沟壑区,整体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大谷深,荒凉而单调。这样的山河态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封闭、半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进一步减少了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会宁的社会环境和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这为会宁耕读文化的积淀、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会宁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433.7毫米),十年九旱,气象灾害频仍,土壤十分贫瘠,历史上素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由于干旱缺水,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的选择和发展。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会宁人别无选择地只能发展以种植洋芋、豌豆、胡麻、糜子、谷子、玉米、荞麦、莜麦等小杂粮为主的旱田农耕文化。这种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耕作方式,使得会宁人对“老天爷”十分敬畏,对水资源十分珍视。因此,严酷的地理环境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会宁人在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环境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艰苦地生存,既没有办法改变故土的自然环境,又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人们离不开农村和土地,只能安土重迁,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耕”。这种山地农耕环境直接决定了会宁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因此“二十亩地一对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本思想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的精神源泉。   严酷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会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长期的贫困和生存压力,使人们的精神负担很重,贫困一直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散阴霾。人们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受到环境的感应和锤炼,故而也多重视内省。大凡人处于极度贫穷困顿状态,都会激发人的原始本能,渴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谁也不愿轻易向命运屈服。面对贫穷,百姓苦闷、焦虑、失望,但骨子里流淌的不屈服的倔强性格和改变自己不公平命运的希望从未泯灭。在这种“穷则思变”心理的驱动下,为了给后代子孙创造改变命运的物质基础和跳板,人们便无奈地降低了现实生活的享受,依然选择在贫瘠的土地上勤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耕作经验,也锤炼了会宁人勤劳、朴实的品性和敢于向自然环境及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会宁耕读文化形成的心理素质。   在眼前的困难和未来的理想之间,会宁人选择的是理想,而不是接受残酷的现实。他们宁愿自己接受苦寂的生活和眼前的困难,也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后代子孙身上。于是便萌发了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改变命运的想法,这就迫使人们走上了一条唯一可以改变后代命运的道路──“读”,即以勤耕为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本,吃好谈不上,起码不能饿肚子,因此农耕是读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又非常重视读书,“实为室家之计,为子孙之谋耳”,以苦读为改变命运的精神依托和最佳途径,自己受苦也就罢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因此读书是耕田的出路所在和希望。最终祖祖辈辈在与大自然残酷的斗争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最佳的生存方式和出路——“耕读”,从而形成并发展了会宁人独特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耕读文化。   从社会人文环境来看,明清以来,会宁“民生尤艰,学风赓续”,先后有20人中进士,115人中举人,396人中贡生,秀才更多。淳朴的民风和昌盛的文风铸就了会宁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崇文修德的秉性以及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会宁耕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勤耕的有利的劳动保障和读书的良好文化土壤。在会宁,耕读传家和勤俭持家一直是世世代代老百姓谕人理家的规范,家家户户在大门匾额上普遍写着“耕读第”三个大字,正堂上高悬着“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的中堂字幅,老百姓口耳相传着“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都集中体现了会宁人对农耕的重视和读书唯上的信仰。   参考文献   [1]会宁县志编委会《会宁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版一印。   [2]李志中《会宁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   [3]田绿洲《会宁民俗趣谈》.兰州,华夏文艺艺术出版社,2011年。   [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