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涩脉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试论涩脉
栾金红 赵龙刚(白山市中医院内科疗区 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278-01
【摘要】 涩脉是一种复杂难辨的常见脉象,本文从脉象、比类、脉律、对举、主病多方面去体会中医的涩脉。
【关键词】涩脉 脉象 比类
涩脉是一种复杂难辨的常见脉象,涩脉[1]是往来艰难、如轻刀刮竹的一种脉象,与滑相反,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笔者对涩脉的探讨如下:
1 脉象
《濒湖脉学》曰:“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王冰在《素问bull;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王叔和改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艰滞为涩,涩脉的来去皆艰难,这与迟脉的往来迟慢是一个意思,迟涩二脉就无分别,而是一种脉象,所以涩脉不是指脉的来去艰难迟慢,而是指脉搏起之振幅小。这是由于气血滞涩,或气血虚衰,不能畅达以鼓荡充盈血脉而形成的脉象。李士懋等[2]认为无论脉体大细长短,脉力有力无力,脉律齐与不齐,脉率或数或迟,只要脉来搏起振幅小,就是涩脉。此亦即往来蹇涩之意。并认为临床即以脉来起之振幅小,作为判断涩脉的唯一特征。
2 比类
刘冠军[3]认为:涩脉与结脉二者不仅至数相似,都是迟慢,且因涩脉往来不利,有类似结脉的歇止,故与结脉相似。但细辨涩脉则气势艰难,往来不畅,非有歇止。如李中梓说:“盖涩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叶子雨在《脉说》中指出:是涩脉流利之止,与结促代之止不同。“而结脉是迟缓时止,止无定数,与涩脉流行不畅自不同。
3 脉律
《濒湖脉学》曰:“参伍不调名曰涩。”参伍不调,医家多解为“三五不调,中有歇止。”参伍不调,医家多解为“三五不调,中有歇止。”李士懋[2]认为肺之平脉多浮短而涩,若果歇止,且三五不调,脉律如此紊乱,肯定不是正常脉,焉能称为平脉?再者,涩脉亦有寸涩、关涩、尺涩之分部,脉本一气相贯,岂能寸脉三五不调,而关尺脉律整齐?所以涩脉不当有歇止,更不应三五不调。金栋等[4]认为:涩脉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时,才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涩脉乃是一种必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之复合脉,如此始合经旨且与临床相吻。郭教礼[5]认为:涩脉可有不到0.15秒的不规则的止歇,这一点和古人描述是一致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医家对涩脉的脉律认识不一。
4 对举
涩脉与滑脉相反,二者从脉道的通滞来区别: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前人形容涩脉,如轻刀刮竹。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如病人是一个孕妇,应该比较容易摸到病人的滑脉,但是如果此病人身体某个部位同时有炎症或者慢性损伤,就会在此孕妇的某一层面或者点位上采集到涩搏,因此在同一个病人的同一个挠动脉上可以出现滑搏的现象[6]。
5 主病
涩脉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虚血亏津少,脉道失去濡润,故脉气往来艰涩。实者多为气、痰、食邪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故脉气往来艰涩。对于涩主气虚,而《内经》云:“涩者阳气有余也。”认为涩为多气。《内经》所指的阳气有余,是指气滞而言,指涩脉的实证而言,当涩而有力。因虚而涩者,当按之无力,笔者也同意此看法。涩主血少,如《伤寒论》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脉涩为血液虚竭。如《伤寒论》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涩者血不足。如《伤寒论》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涩主亡血。如《金贵要略》痉湿暍病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涩者血少血行不畅。涩主伤精,如《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篇:“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涩主挟食,如《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宿食而见涩脉者,定为寒湿性宿食,其病位多在中焦,或在肝胆。如在肝胆,其脉当弦涩。如果在中焦,脉多缓涩。涩主挟痰,如《脉决汇辨》载:“一人患哮喘十年,其脉两寸俱涩,余部俱实,涩者痰凝之象,实者气壅之征,非吐利交行,则根深蒂固之疾何能祛耶?使顽痰除,涩脉可除。”气滞???瘀亦涩脉实证而言,明涩脉须辨虚实,正虚之涩,脉涩而无力,邪阻之涩,脉涩而有力。如《脉学辑要》云:“今验不啻食痰为然,又有七情郁结,及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7款东风风行景逸X5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基于canslim与FESC的沪深300指数增强策略.pdf VIP
- 中餐礼仪中菜肴的点菜原则 中餐点菜礼仪.docx VIP
- 子藏 笔记 庸闲斋笔记-清-陈其元.docx VIP
- 子藏 笔记 遂昌杂录-元-郑元祐.docx VIP
- 古代牝户手抄本雨花香PPT课件.pptx VIP
- 华创金工大师系列成长型之一:CANSLIM 2.0投资法.docx VIP
- 子藏 笔记 闲居录-元-吾衍 (2).docx VIP
- 子藏 笔记 日录-明-吴与弼 (2).docx VIP
- 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的护理查房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