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的论文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的论文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的论文
【关键词】 结肠疾病,功能性;炎症;综述文献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l syndrome, 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现普遍认为,ibs的病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高敏感性、食物不耐受、基因、感染、肠道的轻度炎症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肠道的轻度炎症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bs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ibs免疫细胞的异常改变
1.1 肥大细胞
肠道中的肥大细胞(mast cell, mc)是一种既具有免疫活性,又能分泌多种介质的重要免疫细胞。mc主要位于黏膜血管、淋巴和神经周围,是肠道主要的抗原感受器,参与肠黏膜的免疫调节。当某种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引起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及信号传递,并诱导机体产生ige抗体,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可引起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早在1962年,hiatt等在研究严重结肠炎患者切除的结肠肌层组织时最早提出了ibs和免疫系统存在关系这一观念。W.11665.研究发现,在绝大多数ibs 患者中,末端回肠和盲肠的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升高,除此之外,未见其他细胞增多[1]。董文珠等[2]研究发现,mc与p物质(substance 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表达密切相关,且mc与sp和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解剖位置毗邻或有“膜膜”接触存在,提示两者之间的存在双向联系,可能与ibs的内脏感觉高敏感性相关联。barbara等[3]也研究发现,肠神经纤维毗邻部位的mc数目与ibs患者腹痛的频率和程度呈正相关,认为mc的浸润和介质释放与ibs患者腹痛感觉有关。近年来也有学者对ibs患者小肠mc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末端回肠黏膜mc[4]和近端空肠mc明显增多[5]。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乙酸诱导的结肠炎后ibs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明显增高,虽然其结肠mc数量与对照组类似,但脱颗粒的mc数量明显增高,而mc稳定剂可减少mc脱颗粒率并降低内脏敏感性[6]。上述研究提示,ibs患者自近端空肠至结肠均存在mc数量异常,而且mc可能承担着连接免疫和神经机制的桥梁作用。
1.2 淋巴细胞
肠黏膜是获得性免疫应答重要的外周淋巴组织。肠黏膜淋巴细胞主要包括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 iel)和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iel主要为cd3+细胞,其中80%具有cd8表面标志,lpl主要为cd4+ t淋巴细胞。
国内外研究表明,肠道急性感染后,可在部分患者引起ibs(称为感染后ibs, pi ibs),尽管病原体已被清除,但肠道仍有轻度炎症改变,表现为上皮内和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嗜铬细胞增加。这种感染后炎症的持续和ibs症状的反复是因为感染引起肠道的通透性增加,进而使得黏膜下免疫系统激活,从而引起神经肌肉功能的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在ibs发病前无胃肠道感染史的ibs 患者,肠黏膜组织学检查也发现炎症和免疫激活现象,这使得ibs的非器质性疾病的定义受到了挑战。chadick 等[7]首先提出了无急性胃肠炎史的ibs患者肠黏膜存在炎症,在77例符合罗马标准的ibs患者中有38例患者尽管结肠镜检查正常,但免疫病理学检查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加1.8倍,固有层cd3+细胞增加2倍,cd25+细胞增加6.5倍;有31例患者存在非特异性显微镜下炎症,免疫病理学显示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明显增加;有8例患者符合淋巴细胞性结肠炎。这一发现表明炎症和免疫激活不仅局限于感染后的ibs患者。但最近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该研究发现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和结肠黏膜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无差别,认为ibs患者肠黏膜低度的炎症性改变与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改变无关[8]。韩炜等[9]对ibs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型进行研究,发现ibs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百分率下降和cd4+/cd8+比例失调明显,腹泻型和交替型比值下降,便秘行比值升高,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学者的证实[10]。这更进一步说明ibs与免疫异常有关,且不同亚型之间的免疫学机制不同。随着神经胃肠病学发展,有学者发现,ibs肠黏膜不仅存在轻度炎症和免疫激活,而且肠神经丛内有淋巴细胞的低度浸润,并有神经元退化现象[11]。这一现象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可,认为肠神经系统异常是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过敏的基础,而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