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之道   摘 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的六大突出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二是注重心性修养,三是注重天人调谐,四是调摄养生活化,五是强调一溉之功,六是强调大道自然。指出养生思想的文化根源来自于中国哲学与中医学,并给出了养生之道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养生之道;养生学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226---02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   如何确保人类的健康?怎样延长人类的寿命?二千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中华养生学。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对延缓人类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养生艺术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明珠      养生,又称摄生。在中国是一门传承久远的生活艺术,可以称作“生命自我管理艺术”。几千年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其影响。尽管各自的条件差别很大,但在重视养生这一问题上,则是古今相传,上下一致的。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识体系。从现有文献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对摄生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养生内容,为我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历史上,不仅各朝代都有许多专门从事养生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而且几乎所有卓越的思想家也都为丰富它、发展它而做出过贡献。因此,除了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养生学专著之外,象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儒家的《周易》、《论语》、《孟子》,宋明时代的理学、心学,无一不从自我身心立论。中国古代的医学,从它的最高经典《黄帝内经》开始,直到清代,几乎没有一人一书离开过摄养而谈治疗。中国古代宗教,其本质内容就在于养生,它的社会贡献亦在于养生。道教的《道藏》和佛教历代高僧的经论,大量的是关于心性修养和气功方术方面的论述。道教的最高目标就是修炼成仙,其实质就是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延年益寿。      二、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具有六大突出特征      一是注重整体性。认为人身是个小天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紧密地联系着整体,局部的状况反映着整体的状况,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危。所以,中国养生学讲爱护牙齿、保养耳目、按摩脚掌。就绝不仅仅是牙齿、耳目、脚掌的局部保健问题,而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意义。   二是注重心性修养。认为在人身这个小天地中,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们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而在新型修养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中医提出的这种“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特别重视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认为人应当时刻注意调养精神之道,学会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不断地要求改善自身、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条件、社会地位,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不过,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人们在这中间常常容易迷失。欲望过多、追求太甚,七情煎迫、六欲交缠,只会使人的心气不顺,机体不和。小则有损健康,大则招致灾祸。所以,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们告诫我们一定要区分内、外。所谓“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所谓“外”就是名利等一切身外之物。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只是用来养护身体和生命的,千万不能为了追逐外物而使身体和生命收到损害。有追求而不贪婪,能进取而不自伤,因时势之宜顺自然之性。经常保持着心安气畅、体泰神清的状态,自然就会身体康强、青春长葆。这样他对社会的贡献或许也就不可限量了。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没有太甚的追求,结果倒能大有所成;如果营谋不息、奔竞不休,结果反而健康事业两失之。这种“无而有,有还无”的辩证法,正是中国养生学说中所反复论譬的精粹思想。   三是注重天人调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曾象中国的先贤这样最早、最全面、最深刻地认识和强调天人调谐的意义。人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天地自然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气候的阴晴变化,四季寒暑的循环,朝夕晦明的更替,地理区域的燥湿寒温,土质水质的成分差异,生活环境的幽旷雅噪,以及远一些的月亮圆缺、太阳黑子活动乃至更远一些的星系星象变化,所有这些。无一不对人体的腠理开合、气血趋向、阴阳消长、脉象沉浮、情志郁舒的影响。   四是调摄养生活化。中国养生学认为,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因此,养生之术无须远求,只要在饮食、起居、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