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摘要]起源于牧童赶狼的武山旋鼓,从最初的自卫逐渐发展成为了集祭祀、驱妖避邪、喜庆丰收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奇葩。旋鼓根据不同的鼓点节奏,展示不同的舞姿和造型。在历经岁月的沉积后,逐渐形成了狮子滚绣球、烟雾缠山、二龙戏珠、太子游四门、五凤朝天飞、十字梅花、齐王乱点兵等表演套路。
[关键词]武山旋鼓;文化背景;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67-02
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因其气势豪壮、场面磅礴而成为古代战争中的指挥工具之一。古代天水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争频繁,使鼓得以根植繁衍于民间乡土。武山旋鼓作为战鼓的变种,以其粗犷、热烈的风格,深深根植于渭水河畔。
一、武山旋鼓的起源和产生
武山旋鼓历史十分悠久。根据民间传说,武山旋鼓起源于“牧童赶狼”。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今天的天水武山县一带有一个放羊娃,他长年累月放牧于荒山野岭之中。然而,这里林木丛生,经常有野兽出没,牧童的羊群经常受到狼的侵袭。在这种情况下,勇敢、机智的牧童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利用被狼吞食所剩的羊皮自制了一面羊皮鼓,将其经常带在身边。每当遇到恶狼等野兽,他便在山间点燃篝火,敲起羊皮鼓,并绕着火堆旋转起舞。狼见此情形,只好落荒而逃。
这是广泛流传于武山县南部山区的关于“牧童赶狼”的民间传说,不难发现这一传说所反映的历史实貌:武山一带,地处西秦岭,历史上属于秦州地界,“在上古时代,天水地区森林茂密,草原辽阔……天水地区林茂草丰和水源充足的环境,也非常适宜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野兽的出没,势必危及人类和家禽的安全,勤劳智慧的祖先,为了求得生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逐渐认识到了声音和火的作用,创制了羊皮鼓,于是有了“旋鼓起舞”的习俗。先民这种出于自卫的方法,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武山旋鼓。
二、武山旋鼓的演变和发展
秦州在历史上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的西秦边陲、汉末三国的秦州战场、两宋金元的秦州地界,无不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战争中,作为战鼓变种的武山旋鼓再度流传到了民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阳节。在我国民俗中,端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吃棕子、饮黄酒,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端阳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在端阳节这天,武山农村的青年早早起床,带上自制的羊皮鼓去“点高山”。所谓“点高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其所堆柴木积如高山,故称。点燃“高山”后,青年小伙们便开始绕着火堆表演羊皮鼓。“表演时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执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自创了许多敲打羊皮鼓的套路,比如“二龙戏珠”、“烟雾缠山”、“八门套九星”、“狮子滚绣球”、“太子游四门”等,这些敲打旋鼓时所形成的套路,后人称之为“旋鼓舞”。
旋鼓舞除了具有镇妖避邪、驱狼赶兽的作用外,同时也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
在古代,人们为了祈神赐福、消灾去祸,常常举行一些祭祀性仪式。直到今天,这种活动依然广泛存在于西部农村。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左右,村民们怀着收获的喜悦心情,开始进行他们的公祭活动。这一祭祀活动由一些神灵公祭人员主持,他们在神灵面前烧香许愿,祈祷神灵保佑一方水土,保佑一方百姓。
三、武山旋鼓的构造
武山旋鼓是武山民间祭礼舞蹈的主要道具。它由三环九叶组成。传说这三个环形分别象征着伏羲、女娲和轩辕。也许因为“九”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味,武山旋鼓的梅花环上又套了九个小环,称为“九扣”或“九叶环”。
(一)鼓形与鼓面
武山旋鼓以铁圈为箍,鼓面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仅1毫米,薄如蝉翼。鼓面上绘有图案,多是八卦图。在使用前通常将鼓平放于地面给鼓面,喷洒少量水进行短时间渗透,以防间隔使用后鼓面爆裂。
(二)鼓柄与鼓圈
鼓柄外部用布条或麻绳缠绕,一是防止铁柄磨手,二是易于握持。此外,还可将鼓圈与鼓环连接在一起。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
(三)九叶环
钢环上套着三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钢圈(上套九个小环),叫作“九页环”或“九连环”。当地人称之为“三环九扣”,摇动时互相碰撞,唰啦作响。
(四)鼓鞭
鼓鞭不是木制的,而是用30~40厘米长的数股软柳条为芯,外用彩色毛线缠制而成,线头打结,使其甩打更有力度和弹性,击打时声震数十里。
四、武山旋鼓舞表演的基本套路
旋鼓的表演多系群舞,偶尔也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