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   摘要:本文论述了寿州古城的历史地理概况及演变,探讨其在防洪减灾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选址、城墙外形、城垣用材和砌筑、城垣的维修、加固、筑石堤护城、巧筑排水涵洞、筑瓮城等方面。   关键词:寿州古城;防洪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37(5)   作者简介: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一、寿州古城简况      寿州古城位于安徽省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淝水绕城而过(图1)。这里曾经是楚国的都城寿春,有多少历史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383年,即晋太元八年,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的主战场就在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的典故就出在此。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与八位仙翁即八公在此山修炼成仙,故此山被称为八公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淮南鸡犬”等成语因此而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建的“芍陂”就在寿州城南30里,安丰塘被称为“天下第一塘”。而寿州古城不仅以历史悠久、经历众多战火的洗礼而称奇,而且也因其在战胜淮河洪水灾害、保护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上屡建奇功而受到赞扬。   二、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寿州城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阳,处江淮丘陵的北部。其南有大别山,北为淮北平原。其城北部为八公山南麓的山丘地形,地势较高,城墙内老城区和南关区地处沿淮洼地,地面高程多在20米左右,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当地属季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885.9毫米。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寿县属扬州。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时为州来国地。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保护,便把国都迁此。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都迁于此,《史记?楚世家》载:“楚东徙都寿春,命日郢。”这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寿春”名称。            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在寿春。汉初为淮南王英布封地。汉灭英布,立刘邦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淮南国废,复九江郡建制,东汉末,改称淮南郡,治所仍为寿春。袁术在东汉末称帝,亦以寿春为都。曹操灭袁术,占寿春,仍称淮南郡,治寿春。   东晋十六国,此地一度为前秦苻坚占领,东晋末,为避孝武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   隋文帝改寿春为寿州。唐时,寿州属淮南道。宋时设寿春府,金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河南行省之安丰路。明时,寿州属临濠府(今凤阳),清属凤阳府。民国元年改寿州为寿县,属淮泗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县属六安地区行署。      三、寿春古城与寿州古城(图2)      寿春城原为战国楚国都城,其外郭城址南北长6.2千米,东西宽约4.25千米,外郭城周长约20.9千米,总面积为26.35平方千米。今寿县城,即寿州古城仅是战国寿春城的一小部分。   宋嘉定年间为抗金兵入侵,嘉定七年(1214年),再次筑城,这次修筑,除缩减南垣并以城砖包砌土垣外,对城垣无大改动,奠定了今日寿县城的格局。嘉定筑城后,大规模毁城、修城的情况并不多见。修城一为御洪,对洪水毁坏部分进行修补、加固,二为加强军事防御。据李凤鑫统计,明代修城15次,清代修城14次。   现今寿州(县)古城仍为宋时棋盘式布局,城垣“周长十三里有余”,实测7147米,高8.33米。底宽18N22米,顶宽4-10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   古寿春城大致在今寿县城的东南,并包括今县城的一部分。      四、寿州城历史上的水患      寿州历史上水患较多,现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知,寿州城历史上有多次水患,但自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洪灾后,寿州城一直无洪水灌城之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寿州城后来采取的防洪措施有关。      五、寿州城的防洪减灾措施      寿州城防洪减灾措施如下:   1 城址选择高明,可以减少洪水灌城之灾寿州城选址十分高明,利于防洪。古城北依八公山,四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人筑城时,还充分考虑到当地地理水文特征,城墙高度与淮河干流上的“咽喉”――“淮河第一硖”的凤台硖山口孤山洼最高水位相应,城址虽低,但硖山口孤山洼比城墙更低,当淮水涨至城头时,洪水会从孤山洼一泻而去。北门大桥上比城墙低的两石狮是水文标志,故有“水漫狮子头,水从孤山流”之说。所以,千百年来,无论洪水多大,都很少淹进城里。”   2 城墙形状略呈方形,但转角为弧形   寿州城墙这种形状,不仅军事防御上可以清除射击上的死角,利于防卫,而且遇到洪水袭击时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利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