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童谣:孩子们的欢宴(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渭水源童谣:孩子们的欢宴(上)       故乡在翠竹与松柏掩映的渭水源头的一个百户人的大村,似乎也勉强算得上一个小镇―――我们小时,村中心有一个“官场”,一条不甚规则的小街,街两旁有几家店铺和斗行,每逢农历二、五、八,有集日,在僻远的山乡,在童年的我们的眼里,算得上是热闹的大场面了。而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八,在“官场”搭台唱大戏,在一山松柏环绕的五竹寺的庙会,是吸引周遭十里八乡村民的节日。因此,这儿的文化氛围也似乎强于周围的村社。    黑土地,加之雨水广,适于庄稼的生长,蚕豆、洋芋、当归,以及蕨菜、卧龙头等山珍,是我乡品位颇高的特产。肥沃的黑土地,也生长童谣。村中心的那片“官场”,常是孩子们撒欢的乐园,也可以说是童谣的集散地。    童谣,我乡人称为“口歌”。传唱于小伙伴们口上的童谣,那涉及面之广,那美妙的童趣,机智又朴拙的村言土语,不拘一格的生动形式,简直称得上是一座生趣盎然的精神大观园。从其中走出时,成年的我们,有受惠于一种幼学的感觉。    最早进入我们小脑瓜的,自然不记得是哪一首童谣了。但偎在母亲的怀里欲睡未睡时,母亲抚拍时的轻唱:    哦,哦,睡着着,睡着醒来要馍馍。    馍馍来?猫抬了。猫儿来?上墙了。墙    来?猪毁了。猪来?屠家爷爷杀着吃成 肉肉了。屠家爷爷来?一顿油包儿胀死 了。埋着阿达了?埋着十字路下了。好 人过来一张纸,瞎人(坏人)过来一 泡屎。   这是极好的催眠曲,也应是最早上口的童谣了。早晨赖在被窝里不起炕,就有一双奶奶或妈妈的凉浸浸的大手伸进来,一边怜爱地拍着我们的小屁股,一边唱:“精腿娃儿,变狗娃儿,变下的狗娃儿没尾巴儿。”这类随口唱,也很早翻卷在孩子们的口舌间。我们就这样在大人们无意的口传中,把一首又一首口歌储进小脑瓜,活用于童年的玩乐中。    头上有鸟飞过,便起劲地朝空里喊:“嘎鸦儿嘎,你骑骡子我骑马”,“咕噜雁,你吃豌豆我吃面”;有一种鸟儿,叫出类似“苏乎丢丢”的音来,就有“苏乎丢丢,姐姐回走,没鞋穿,精脚走,去了给我看门走”的童唱;有鸟俗名旋黄旋割,也是依其鸣叫之近似音取名,孩子们唱:“旋黄旋割,黄了就割,不要和人变活。”这内中有一个因变工受骗、愤而变身为鸟,以鸣叫惕醒人的故事。这类口歌,通常都是睹鸟生情的即兴。大雁飞过来,排着人字,嘎嘎嘎有节奏地叫着,孩子们就向天高举起手,手舞之,足蹈之,同样有节奏地喊出他们稚拙的童谣。    戏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记得每在晚饭后,“官场”里最早到的那几个孩子就破着嗓门喊开了:“娃娃们,耍子来,石头瓦碴打着来;娃娃们,玩来,量着两碗盐来。”邀集着村巷里各个家屋急燎燎刨着最后几口饭的小玩伴。伴着花样繁多的游戏,手脚与口歌齐动:    翻担翻担又翻担,鸟儿抬的红牡丹,你旦(搽)胭脂我旦粉,跌到河里折了本。   那是三人一组的游戏。两人对拉双手,一小朋友背身其上,双方一用力,如翻双杠般被翻过去,弄不好摔地,就“跌到河里”了。另一三人游戏名为“跨跨轿”,二人双手交叉互握,如搭轿,一小孩跨骑于上,“轿夫”便起劲地颠上颠下,三人合拍齐歌:    跨跨轿,李家庙,李家的媳妇没人要;我要哩,害怕屙屎尿尿哩。   以上游戏,角色是经常互换的,不能有人只管坐轿,有人老作轿夫,平等意识是孩子们天生就有的。这一类游戏,花样繁多,不知那童谣是为游戏配的词儿呢,还是游戏为词儿设计了动作,总凡唱童谣时,大多伴有动作。相对于这些小游戏,“大老爷升堂”(又名“捉曹操”)就是大戏了。那是颇具规模、颇有气势,剧情起伏又带点荒诞的多人游戏。    我们儿时的童谣,是一种泥土里生出的村歌,戏乐也典型是乡村型的。比如男孩子女孩子最常玩的娶媳妇,办宴席,从操办程序到童谣,全有我们那一带乡俗的影子。总是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谁一声:“办办宴席来!”马上全体忙活起来。“一股子葱,一骨朵蒜,张家的油,李家的面,赵家的切刀刃刃快,王家园子里割青菜。”是张王李赵的大动员。除了初初入列学手的小小娃儿显得手生外,大多操作得十分熟练。觅得几块破瓷、破瓦碗(我们小时,盛饭的多是当地砖窑上烧制的非常粗陋的瓦碗)的碎片,我们叫“瓦旮旯”,就算盘子、碟子。我们肥沃的黑土地里不缺野菜、青草,不缺色彩―――各色各样小小大大的野花,就采来,就切碎(边切,嘴里还“当当当”地模仿刀落案板的响声),就置于瓦旮旯,还有葱蒜的调味,还有色彩的搭配,认真得真像那么回事儿。一边办宴席,一边齐声唱:    娶媳妇,大办哩,瓦旮旯和起面哩,瓦旮旯儿太小了,淖坝大是肉少了。   随后是引媳妇。媳妇通常是由众人认可的较为俏丽的女童(有时也有男童)扮身子。专有人妆扮:搽粉―――向脸蛋上涂点粉笔末,或面粉,或有时甚至就是一撮白土;旦(搽)胭脂―――多是一点红纸洇湿,挤出点红水水,如果节令适时,在村里,也有用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