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盐井人的信仰和晒盐生活
今天是星期天,藏族妇女阿昵早早地就换好了一身干净衣裳,发辫也梳得光滑鲜亮,牵着女儿妮娜汇入步履匆匆的人流,朝着村头的教堂走去……和阿呢一样,对于上盐井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来说,今天,是真正意义上的“礼拜天”……
天主教的传入
蓝天白云下,金顶红墙的寺庙里传出喇嘛低沉浑厚的诵经声,转经筒没完没了地转着,酥油灯永远不灭,磕长头的身躯一次又一次的俯下……藏传佛教仿佛流淌在藏人身体里的血液。从出生到死亡,一刻也不能缺少。这是藏族人在外人眼中的既定符号,而且,这种符号已经烙印一般打在人们的心里。
可当初偏偏有这么一个地方,在西藏最边缘的澜沧江峡谷中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小部分藏族选择接受上帝的福音,成为天主教徒。而今150年过去了,这个村庄80%的人跟阿妮一样,选择或是承传了同样的信仰……
新教堂是在原址上刚刚建好的,典型的汉藏结合――外观是藏式民居的样式,里面是西方教堂的装饰。它是盐井最漂亮的建筑。
当初,两名法国神甫来到盐井,在位于下盐井上方3公里远的地方买下~片土地,以慈善的手段收容了一些孤寡乞丐,给他们土地、帮他们盖房,让他们安下身来……慢慢地这里发展出一个村庄――上盐井,村民理所当然都成为天主教民。
可是作为一个异族的信仰,坚守起来是无比艰难的,当时盐井有不同派别的佛教寺庙20多座,因信仰不同引发的冲突接连不断,在几次重大的冲突中,神甫被驱逐、教堂被抢劫、教徒被杀害……
教堂自开教以来曾有17位不同国籍的教士来此任职。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最后一位神甫瑞士人杜仲贤,辛勤工作了5年,在离任前夕,由一名教徒陪伴去德钦教堂安排工作,结果在途中被甘达寺4名武僧杀害……之后,天主教徒们的活动终止了30多年,教堂也改做了小学教室。表面上看,似乎天主的福音就此消声了,可是,信仰仍存。
直到1983年,国家宗教政策落实,盐井教堂的钟声又再次敲响了……这20年间,天主教徒和佛教徒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甚至通婚。
西方传教士曾历尽数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佛教牢牢扎根的藏地顽强的播撤天主福音的种子,可几乎无一幸免地失败了,唯一幸存的一颗却在盐井这个边远的弹丸之地生了根发了芽。
第一是毛主席,第二才是耶稣
沉重的历史终于过去了,让我们去看看现在的上盐井村吧!
十月的盐井正是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玉米和圆润饱满的核桃铺满了每家每户的房顶,树上的水果吃不及,石榴、苹果和梨掉了一地,路边的小孩人手一支弹弓――用来打树上的果子吃。动作慢的人家还在地里收割玉米、抢先一步的人家已经在将晒干的玉米放进脱粒机了,而运核桃的汽车、马帮则已经上路。农忙中的盐井一派热闹欢腾景象。
阿昵与丈夫请来了弟弟和邻居帮忙,要在今天将地里的玉米全部收割完毕,赶着这几天的好阳光将它们晒干。
快到中午了,孩子们就快放学了,阿昵这才暂停了手中的活。
坐在阿昵家的火塘前,看着她进进出出的忙着做午饭。火塘正中是瓷砖镶成的十字架,对于习惯了将佛像和藏族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这多少有些不同寻常。
阿昵和丈夫都是天主教徒,正像他们是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信仰一样,阿昵8岁的儿子荣生和5岁的女儿妮娜也已经受了洗。
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桌上是一盘青椒炒土豆、几个煮玉米、一锅米饭。午餐很简单。但每顿饭前的祷告决不含糊,连荣生和妮娜也像模像样地用小手在胸前划着十字。全家人在耶稣的注视下进餐,桌子的右上方就是神龛,上面摆满了天主教的圣像,但更多的却是毛主席像。
我问阿妮:“你们信仰天主耶稣,可为什么还要放那么多毛主席的照片?”
阿妮不假思索的回答:“第一是毛主席,他为我们带来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我们很喜欢,第二才是耶稣。”
“你们全家都信天主教吗?”
“是的,父母的父母都信天主教,所以我们就跟着信。但生活中天主没帮什么忙,都是毛主席帮我们。
“那为什么饭前祷告要感谢上帝,却不是感谢毛主席?”
“以前父母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盐井开教以来的前几代教徒是受天主的恩惠而填饱肚子的,他们的饭前祷告多半是真心诚意的,到了阿妮这一代,用阿妮的说法,天主并没有帮他们什么忙,饭桌上的菜都是毛主席给的,那饭前祷告也就只是个习惯而已。这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阿妮并没有错,感谢毛主席赐给我们食物!
阿呢率真的话语多少让我们有些意外。但其实就像最初为了生存成为天主教的那批孤寡乞丐一样,百姓的信仰选择有时候就是单纯而现实的。
夜幕已经降临,阿昵一家和前来帮忙的邻居还在剥玉米,干完这些活就该到盐田去了,她已经好些天没去背盐水了,家里的9块盐田闲置有一段时间了,要知道,盐巴才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啊。阿昵和丈夫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为着他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