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犁草原览胜
伊犁河谷是新疆的天赐宝地,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区中的一块“湿岛”,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人们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月的伊犁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我和朋友租了一辆越野车向草原石人和乌孙古墓最多的昭苏大草原进发。
一大早从伊宁市出发,经过察布查尔县,再越过汉代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生活过的乌孙山,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抵达了离哈萨克斯坦最近的边境县城昭苏。
草原石人
在水草丰美的伊犁草原上,有10多处大型石雕人像,千百年来经历着风风雨雨,被人们称之为“草原石人”。而小洪那海的石人最具代表性,数量也最多。
我们的车很快就到了小洪那海,放眼望去,有10余尊石人兀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周围散布的星星点点的牛羊与石人相伴,形成了一幅和谐的风景画。
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尊并排而立的石人。从形态与外观看,很像一家人:父母和儿子。这排石人中左边的那尊是用长方条石雕刻的,高86厘米,宽47厘米,横眉,三角眼,鼻子很长,但鼻尖已损坏,八字胡须,两手交叉在胸前,手中托一酒杯,身材粗壮,一看就是男性。右边的一尊是用一圆形条石雕成的,高83厘米,宽36厘米,柳眉杏眼,颈上雕刻有一圈饰物,身材细挑,亭亭玉立,应该为女性。中间似为他们的儿子,头顶齐眉处已破损,但眼、鼻、嘴仍清晰可辨,两手抱于前胸,身材较小,夹在两个大人中间,看来是一家无疑。
与此相隔10余米处的一尊石人造型逼真,堪称艺术精品,令人难忘。身高2.3米,头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是用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头上戴着一顶造型漂亮的帽子,背后披着长长的发辫,垂至臀部。我细细数了一下发辫,竟多至10条。可惜这尊石人的下颌和胸部有部分破损,但唇上还能分明看出尚存的八字胡右半撇,右手握酒杯贴于左胸,左手下垂握刀,腰下至腿处刻有数十个古文字。从发辫看这尊石人应该是女性,但从尚存八字胡和左手握刀的造型看又似男性。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一尊男性石人。《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一书中说,新疆目前发现的有发辫的石人都是男性石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玄奘到西天取经路过叶城谒见统叶护可汗时,见“可汗身着绿绫袍,达官二百余人皆锦帽编发,围绕左右”。编发,即辫发,这说明突厥族男子是辫发的。我国考古学者根据其头戴冠的形式推测,该石人的身份及地位应该很高,可能是西突厥汗国内重要人物的雕像。这与日本学者研究其身上所刻文字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即此石人很可能与西突厥阿波汗之孙利可汗的后裔有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西突厥王子的雕像。
周围还散布着几尊石人,有的只是在条石上雕刻有眼、鼻、嘴,造型简单;或者仅仅在一块长石上浅刻几条细线,粗略呈现出脸部的轮廓而已;还有的像是陷在沼泽中,只露出头部。
据史籍记载,曾显赫一时的突厥人曾在伊犁河谷活动了一个多世纪,依照习俗,突厥人死后,尸体停在帐前,宰杀牲畜祭祀后再择吉日安葬,墓前要竖立死者的石像。因此这些石人应该是我国古代突厥人的遗物。
我迈着悠闲的步子穿行在这些石人之中,发现这些石人都是面向东方的,它定有深刻的含义,我猜想可能是崇拜太阳、渴望光明的一种表现。
乌孙古墓
我们在昭苏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驱车向南行驶,约莫一小时,到了夏塔牧场。这里的草深过膝盖,非常茂盛,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夹在其中。说是牧场但很少见到牛羊,有时几十里不见人烟。碰到一个骑马的牧民问起缘由才知道,这里的草即将要割下来储藏,作为牛羊过冬的饲料。
在伊犁广阔的草原上分布着万座土墩墓。考古工作者曾挖掘了一底部周长200米、墓高10多米的大墓,估计封土堆的体积达1万多立方米,封堆中部的长方形墓室体积近100立方米,用木材近50立方米。不妨设想,将这1万座土墩墓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将连接千余公里,是一座多么浩大壮观的人类建筑,而当年在生产力很原始的情况下建构众多的大墓又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
在夏塔草原上我们看到一座巨大的土墩墓,似一座小山,底部周长有200多米,高有10多米,顶部较平坦,外形像个巨大的梯形,想来可能是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冲而使顶部逐渐变得平坦了吧!墓的顶部还有牧民竖起来的枯树枝,上面绑着各色布条,以祈求幸福平安。墓的底部周围还能看到露出泥土的大石头,死者生前作战时打死过多少敌人,就在墓周围放多少块石头,以铭记其功绩。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伊犁挖掘了几座乌孙土墩墓。出土了青铜器30余件,其中有凿、铲、铃、钵、碗、梳、箭头、短剑、武士俑、三足鼎,还有陶壶、陶钵等大量珍贵文物。 夏塔草原上还散布着一些比较小的土墩墓,有的三五座一排,有的几十座一群。这些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乌孙古墓,给绿草茵茵、一望无际的高山平原平添了几分豪壮、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