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心理研究所.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吴大学心理研究所

東吳大學心理研究所 九十四年度第一學期 社會心理學專題 肆、教養議題 指導教授:王叢桂教授 研究生:陳怡君 報告日期:Dec-19-2005 一、文獻整理 (一)、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 傳統父職只包括負責供養家庭與提供子女(尤其是兒子)受教與未來發展機會;多數父親與子女保持相當距離,父子關係建立在倫理與責任上的成分可能高於親情上的成分。 婚後按傳統性別分工,母親又負擔大部分的教養責任,因此多數男性沒有「父職」觀,也沒有動機去學習。 但今日雙薪家庭比例增加,母親不再是單一教養者。在年輕世代以夫妻為主體的平權家庭中,男性因為傳統的父職可能不適用,需要學習如何參與父職。 社會化歷程中,男性欠缺學習「參與父職」的機會以及如何去做的程序知識,也沒有學習的動機。又認為養育子女是很遙遠的事,在沒有現代親職模範下,男性學習如何教養便是重要議題。 促使父親參與父職的因素有下列七個: 1.對家庭的承諾 2.觀察到負面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3.由於本身的疏忽父職導致的家庭危機 4.配偶的支持 5.育兒的正向回饋 6.父親本身經驗過缺乏父職的幼年 7.夫妻本身成長學習經驗 (二)、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 在家訓傳統中,古人「嚴教觀」、「磨練觀」、「打罵觀」、「懲戒取向」、「尊卑觀」、「決定論」等教育觀念和懲戒取向如下圖: 1、中國家訓傳統的相關概念 中國的家訓傳統雖奉儒家之名,有些觀念已不一致。且教育的理想(儒家思想)與現實(家訓)有落差,所以對教養的觀點有: (1)教育的目標不在個人能力的發揮,而在於滿足家族的需求。 (2)子女沒有獨立人格,所以需要父兄的教導。 (3)理論「禮」和現實「變化氣質」有所落差。 2、家訓中的各項傳統觀念 「嚴教觀」的含意是,要時時加以規範,毫不放鬆,以免養成不良的習氣。主要根本在於身教。 「尊卑觀」 是嚴教觀的基礎。 「懲戒取向」則源自「嚴教觀」,當身教失效,尊卑觀念流失,便展開懲戒。 「決定論」認為人格是很早就定型的,從小就要好好教養才行。 「磨練觀」的目的在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3、調查台灣地區現代父母結果 傳統教育觀並不是主要的決定因素,其他的因素如父母的性格,或教育情境中的客觀因素才是主導性的因素。 打罵為一種用途廣泛的教育手法,並在教育手段的選擇上顯現出與外控、他律觀點一致的風格。 「體罰」這個教育手法不是選擇性的,他是被視為一個用途廣泛的教育手法來使用。 體罰現象只有十分之一受教育觀的影響。 實行體罰多為教育實務取向的考慮,以及從教育效果著眼。 「犯法或不道德行為」是公認最需重懲的,正好應驗古人的嚴教觀和決定論。 超過一半的受訪父母視親子關係為「類平輩關係」,顯示「尊卑觀」在現代社會中已逐漸不被看重。 (三)、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 研究背景:國內在教養議題上的研究比較缺乏,國外的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國內。甚至,過去及現在的教養風貌也都有所不同,所以做此研究。 1、教養信念 國外文獻從「人類發展與學習」角度研究,國內則從教育觀、懲戒觀下切入。 受訪母親具有學習論、認知發展論、氣質論等先天、後天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發展本質和學習。 上述的信念,和我們傳統外控、他律的觀點有部分的相似性,反映歷史文化傳承的影響。但也因社會變遷而呈現新的觀點。 父母信念相關研究的文獻分析 2、教養目標 文獻顯示,母親教養目標在社會變遷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似乎與國外工業社會的父母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 本研究發現,教養目標呈現多元化的現象,並且兼具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特色。 3、教養行為 國外研究以情感與控制為向度,產生四種教養類型:高雙向溝通、權威、容忍、和冷淡疏離。國內雖延用此概念,但在文化歷史傳承的影響之下,高控制的行為或許正是父母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 本研究發現,教養行為以母親為主體的單向取向較多。反映受訪母親會用各種形式的需求來處理孩子行為,也反映中國父母角色的內涵可能還涵蓋訓練與愛的意義。 (四)、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制與相關分析。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各因素經過因素分析,分別命名。 子女年齡、子女性別、子女產序、母親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和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各因素的相關數值不高。 1、母親教養信念的因素 自我能力因素:認為孩子具有獨立思考、判斷是非、觀察學習、自我控制做決定和為自己行為負責及主動探索學習的能力。 經驗因素:循序漸進、不斷練習、正負向回饋和環境對孩子的發展和學習有重要的影響。 2、母親教養目標的因素 品德人際因素:對守信負責、感恩惜福、品行道德、積極主動等基本人格道德的期望,以及體諒合群、人緣好、有禮貌等良好人際關係的期望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