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站在泾渭交汇处
在泾、渭两条河流中,相信知道渭河的人是大多数。
渭河有幸,它历尽曲折从陕西西部的山区流出后,立即用一泻如注的狂放扑向八百里秦川。这是整个陕西最中心也最优越的地带,渭河这种集天时、地利、人气于一体的纵贯,使它不仅能够舒展身躯,潇洒意志,而且天然地占据了一个醒目的位置――来来往往的人们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它。
泾河就不同了。作为一条河流,泾河无疑流经过不少地方,但它始终是在地广人稀的黄土高原上逶迤而行的,这就使看见它的人比渭河少了许多。但是自从有了“泾渭分明”这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泾河究竟在哪里便引人关注了,它和渭河究竟是在哪里交汇,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形态分出清浊,更成为吸引无数人前往一睹的重要引力。
2008年8月的一天,我们一行十多人来到了距西安不远的高陵县,并且很快知道了“泾渭分明”的原始出处就在高陵的船张村。于是鞍马不歇、兴致勃勃地向船张村赶去。
从县城赶往船张村时,一路街灯广告、花坛楼宇,不说处处繁荣,至少处处都展露着建设和发展的痕印。这种衣丰食足的当代生活场景似乎与远古幽深的典籍传说大相疏背,以致一时我们对前往探究的内容竟有些遥远莫辨,难以感知。
但是当汽车驶入渭河与泾河交汇处的大片湿地时,我们探幽思古的感觉便立即被唤回来了。
这里是一片广阔的湿地,放眼望去,绿草丛生,平展如毯。其间没有一间房屋,没有一根电杆,所有映入眼帘的全是天然和自然。蓝天下,滩地中不时轻微地起伏着小丘岗,而青草则将小丘岗装点得葱茏碧绿,丘岗和绿草相互映衬也相互帮衬,用它们特有的温存,将渭河与泾河远远隔开,又让它们逐渐合拢,无论隔开与合拢都是那么自然也是那样从容,如果不是细细推敲,你甚至会认为它们是一条河的两股呢。
站在河边,河水荡漾,河风吹拂,眼前有一种天地合一的苍茫,也有一种通致极远的意境,既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饱览,又是灵魂中返璞归真的领会。那一瞬间,我不由得便想起唐代诗人吕牧写的一首诗:
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城。
二渠通作润,万户映皆清。
明晦看殊色,潺??听一声。
岸虚深草掩,波动晓烟轻。
御猎思投钓,渔歌好濯缨。
合流知禹力,同共到沧瀛。
如今,“御猎思投钓,渔歌好濯缨”的感觉已经遥远了,但是“岸虚深草掩,波动晓烟轻”却依然如故。上千年的历史过去,山河风貌依旧。这不能不令人感慨。
细细看,两条河流竟惊人地相似:都有着宽阔的河床,也都有着颜色近乎相同的流水,甚至河水的流速都几乎一致。这使我们一时难断泾、渭。大家站在河边乱猜,有说脚下这条是泾河,有说是渭河。说泾河的认为,就水的流量来说,泾不如渭。而脚下这条河的流量显然无法与远来之河的流量相比。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渭浊泾清。如果细细察看,会发现脚下这条河的河水比另一条河的河水稍显混浊,所以应当为渭河。
为了分辨泾、渭,我们加快脚步,更近地走向两河交汇处。果然,脚下这条河的河水确比另一条河的河水浑浊,波浪翻滚中,可以看见水流呈现着一种浓重的赭黄色,似乎其中掺拌着大量泥土。从远处流来的那条河虽然也呈浑黄,色泽却比脚下河水的颜色要清浅一些。最令人惊奇的是,赭黄与浅黄尽管并入了同一个河床,却并不相融,它们保持着各自的色彩,并行不悖地向前奔流。
于是有人点头,同意脚下这条河是渭河。
但是没想到立即又有人出来纠正――纠正者是陪同我们前往观瞻的一位年轻女性。她口气温婉却也很坚决地告诉我们:脚下这条河是泾河。不等我们反应,她又补充一句:其实“泾渭分明”并不统指泾清渭浊,在很多时候,它指的是渭清泾浊。
这使我大吃一惊。在我的印象中,渭河永远是浑浊的。所以,“泾渭分明”这个成语自然也指泾清渭浊。不仅如此,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泾渭分明”的解释同样如此:“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而眼前这位女性却推翻了我早已接受的一个常识。这究竟是我学浅才疏、孤陋寡闻,还是她认识上也存在着粗疏和谬漏呢?
从高陵回到家中,我立即翻查资料,考证结果。
我发现,如果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种种版本,泾清渭浊是对的。不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词典》,以及其他各种版本的词典,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几乎完全一致。
但是假若静心悉听,我们还是可以听见些微不一样的声音。
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词典》为例,有关“泾渭”的词条它一共收录了三分:泾渭不分,泾渭分明,泾浊渭清――泾浊渭清同样是一句历史悠久的成语,它对两河的清浊显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结论。
不仅如此,这本《成语词典》中对“泾渭分明”的解释也很有几分暧昧:“泾河与渭河为甘肃、陕西境内的两条河。古人认为渭水清泾水浊(实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