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课例研究

基于课例研究 重构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下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随着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杭州市西湖区于2002年秋季在九年一贯制保俶塔实验学校开展了新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2002年10月,西湖区被列为浙江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11月召开了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下发了《西湖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各校也相继制定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2003年3月,根据“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引起了的社会反响”,但是一做作业或一考试就感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够“实”的现象,影响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特别是初中受中考的影响较大,很难放开手脚开展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旧的教学观念冲击很大,在教学内容、时间的安排等方面,给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是,教师由于受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环境和教学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都通过了新课程的培训,但是在理解新课程理念上、实践新课程理念中,存在在很大的差异性。部分教师在新课程所提供的空间中,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我们开展“基于课例研究,重构教学新课堂”的研究,旨在让每个实验教师立足课堂,研究教学,实践新课程。通过研究,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教学现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使全体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呈现生命活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二、开展课例研究的意义: (一)开展课例研究,重构教学新课堂是新课程深入开展的需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我们进行《以课例研究为先导,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从以下背景提出的。 “一个国家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学校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为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全区的新课程实施工作,我们对目前的55个区级课题进行逐一分析,把它作为子课题纳入到全区的主干课题中来,使新课程改革呈正态势发展。所以我们确立了“基于课例研究,重构教学新课堂”的课题进行研究。 同时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行课堂教学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遇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急需处理。迫切需要进行课例研究,重构课堂教学新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 教育要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结构、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决策、设计到实施、评价,都是主体的创造,也是开放的过程。立足于“课例研究”这一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为有效。 就现阶段而言,区域内课堂教学的现状也亟待改造,符合多样性、个性发展的学科课堂教学范式将是各学科、各年段不同课型的研究方向。要解决教师思想认识没有紧跟上新课程理念的滞后性,更新传统教育观念的问题;解决保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问题。当前,大多数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模式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其弊端显而易见: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死记硬背多,交流探究少;强求同步多,鼓励创新少。总而言之,还是教师在主宰着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把教学着力点放在重构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特质上来。 (二)开展课例研究,重构教学新课堂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制造着一种思维的钳制:抹杀个性,创造共性。传统教育让人们变得思维僵化,自我丧失,学习成了一种外在的机械灌输,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观点是,要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个性,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受教育中张扬个性,得到个体的充分发展,获得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转变观念,要转到帮助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上来,转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上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但传统教育中这个“人”的发展被误解,“在我们的教育视野里,人是被抽掉了个性内容的、而只具有共性要求的人。无可否认,人是社会的人,人也是政治的人,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要求和政治要求;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首先是个体的人、个性的人,每个人都首先具备起一种健康的个体性的和个性化的生存品格、能力,他才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人。因而,忽视人的个体性,忽视人的个性化,忽视个体性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