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zika诊疗方案PPT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
寨卡病毒历史
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散发病例14例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
最新疫情概况
发生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30个
美洲的24个国家(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美属维京群岛
非洲1个国家(地区):佛得角
大洋洲5个国家(地区):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济、瓦努阿图
出现输入病例的国家(地区):16个
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
欧洲11个: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亚洲2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色列
大洋洲1个:澳大利亚
我国面临的风险
2月1日,WHO将本次寨卡病毒病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号召加强监测、诊断、蚊媒控制,但不会出旅行限制建议。
我国存在输入病例
存在病例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我国伊蚊分布广泛,具备暴发条件
冬春季节在我国扩散的风险极低,夏秋季节不排除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可能
寨卡病毒病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胸部背侧有一对弯曲的白线,中间有两条纵形白线
胸部背面有一条白线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及云南省等地区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能为3-12天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头颅CT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化,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毒RNA。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诊 断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 断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
文档评论(0)